
平时吃东西,大口咬大口嚼很过瘾,但若因上火导致嘴唇起泡,那时候吃东西可就痛苦极了。好不容易熬到了燎泡结痂,想着拿个苹果来解解馋,打算习惯性地大口咬下去,结痂撕裂的痛感提醒着自己这样的吃法是不对的,下意识地用手安抚一下结痂暴躁的小情绪,生怕它再次裂开。
看着手里的苹果,叹了口气,不得不改用小口轻轻咬下一小块果肉,嚼个三两下,咽下去后再咬第二口。
就这样,平时三分钟就能吃完的苹果,这下愣是得花十分钟才吃完。
这样吃起来是挺不过瘾的,但若不是因燎泡的约束,每次吃东西都大口大口地吃,然后没嚼几下就咽掉,这种吃法又不太健康。
细嚼慢咽,可以让食物消化吸收更充分、可以减轻肠胃的负担、咀嚼分泌的唾液可以组织细菌的停留和繁殖、可以控制体重等等,如果不是赶时间的话,吃饭的时候慢慢吃,细嚼慢咽更加有利于身体健康。

以前在学校操场跑步的时候,没有跑步软件,就按圈数来估算距离,跑五公里就是十二圈半。经常都是跑到六七圈的时候就开始想:才跑一半啊,怎么还有那么多啊!这样无形中就把后面的跑步变成了一种任务和负担,跑步的过程随之也失去了乐趣。
后面的一圈圈变成了“煎熬”,即使最后跑完了,心里也没有因为运动而带来多少轻松愉悦之感,只会有一种“终于完成任务了”的感觉。
说起来运动总比不运动好,但如果运动不能给我们带来身心愉悦,我们不能去享受那种汗流浃背的畅快感和满足感,那这样的运动就少了很多的乐趣和意义。
后来跑步跑得多了,渐渐习惯了跑步的感觉,也越来越能从跑步中感受到快乐。再绕着操场跑步时,中途很少会去纠结还剩下多少圈或还剩下多远的问题。更多的时候,就那样慢慢跑着,感受每一次呼吸,感受向前迈出的每一步,往往不知不觉中,五公里就跑完了,而每次跑完之后心情也十分舒畅。

快节奏的社会,人人都在追求一个“快”字,生怕自己稍不留神就被他人超过。这种不甘落后的心态没错,但伴随着“快”字而来的应该是更多的“慢”,而不应该是更加的功利。
即使是在很多行业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速度”,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得来的,背后也离不开无数相关工作人员日夜的潜心研究与努力。可回归到每一个个体身上,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做事时过于看重结局,而忽视过程;只想着速度和收益,却忽视为此需要付出的努力。
今天读了几分钟书,就指望明天和别人交流时能引经据典;今天看了点视频集锦,就指望明天到了球场就能打出巨星水准;今天跑了几公里,明天就想参加比赛打破世界纪录。这世上,哪有这么简单容易的事情?
有些技艺,光是入门就得几年时间,更不要说想熟练和精通了。在这种情况下,越是想到达“高手”的境界,越是急不得。
既然如此,那就别着急,慢慢来就行了。
慢慢来,去享受那个过程。无论事情简单与困难,慢慢做,慢慢去体会。一点点来,总能做完,一步步走,更能走得踏实。持之以恒地努力,不要总想着终点或是收获,应该相信,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