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的小伙伴们还记得一只叫维尼的小熊吗?
小熊维尼就是这只呆呆笨笨的,喜欢吃蜂蜜又心地柔软的小熊。
对于80,90后来说,童年就是唐老鸭米老鼠,是桔梗犬夜叉,是柯南小兰……也是小熊维尼和罗宾。
前段时间过年,我陪小侄子看了好大一会新版的《小熊维尼》,老实说,画风接受不能,剧情也变得平庸无常。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年纪增长了,小时候看着趣味无比的节目现在居然素然无味了。
没成想,昨天偶然间让我发现新一届奥斯卡获奖作品里有一部小熊维尼真人版的电影,名字叫做《克里斯托弗·罗宾》。没错,它是以罗宾的名字命名的。
《克里斯托弗·罗宾》海报于是我忙不迭地找来看——一看片头我就兴奋了,这才是真正的小熊维尼啊!
故事讲的是长大后的罗宾在亲情与工作间挣扎,深陷中年危机。就在这个时候,同年的小伙伴们出现在他眼前,帮助他重新拾起了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毫无疑问,这就是给我们这些长大的“罗宾”看的电影。无数像我们一样的“罗宾”经历过童年时维尼和小猪他们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无邪,而今也慢慢步入了升学,工作,结婚,生子的轨道。生活磨圆了我们的棱角,现实封存了我们的快乐。每天都有一堆事要操心,生活的节奏快了又快,恨不得自己能多长出两只手。童年那些简单纯粹的美好,早已经藏进儿时的百宝箱,丢在记忆的角落里落满灰尘。
为生活烦恼的罗宾就像长大后的罗宾。
就在这个时候,维尼再次闯入了罗宾的生活,它带着满眼的迷茫和懵懂,寻找能带解决任何事的罗宾。然而长大后的罗宾却已经不再是小时候那个无忧无虑的小男孩了,他正为工作忙的焦头烂额,甚至为此放弃了和妻子女儿的乡下旅行。
维尼的到来给他造成了“大麻烦”,他得把它送回家。但是在回家的路上……
“不能让人知道你会说话。”
“为什么?”
“因为你与众不同,大家不喜欢与众不同的东西。”
“所以我不该做我自己。”
“不,你应该永远做自己。”
矛盾的对话反映出成年后的罗宾像我们一样,害怕与众不同,害怕不合群,害怕引起他人异样的眼光,可内心里又十分明白我们确实应该做自己。矛盾的心理需要我们和自己对话,搞明白究竟什么才更重要。
影片里折射的成年人心理不止这一点。父母与子女的相处往往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双方都想靠近彼此却总是因为立场不同而心生隔阂。罗宾像万千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为了孩子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广阔的未来,决定把唯一的女儿玛德琳送到远处的寄宿学校去,还认为孩子喜欢学习,就应该少玩耍多做作业。却忽略了玛德琳更想读一所离家近的学校,和自己的父母多些时候相处,她也并不喜欢学习,只是因为想让爸爸高兴。
除了家庭还有职场上的明刀暗枪,面对不做实事却想着夺取自己功劳的上司,信赖自己却不得不被自己裁员的下属,罗宾简直有些心力交瘁。
面对这些成年人才会有的烦恼,维尼给出了十分听起来大智若愚的回答,“什么都不做才是做大事。”
对呀,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麻烦事时,不妨放下所有,什么都不做,坐下来想一想,也许换个角度麻烦就能迎刃而解了。
于是,罗宾大胆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方案,言辞犀利地戳破了上司的伪装,还在和女儿沟通后同意了她不读寄宿学校的请求。
电影毕竟是电影,也许结局的大圆满来得容易了些,但其中反映的价值观却是生活中普遍适用的真理。
渐渐长大的我们就像影片中的罗宾,尽管被生活摧残,却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千万别忙着否认,就像罗宾嘴里嫌弃着维尼是个大麻烦,却还是决定亲自送它回家,满足它想要一只红气球的小愿望;表面上冷酷地要维尼赶紧穿过树洞回到百亩森林,却还是在转身后又放不下地跟着挤进窄小的树洞;虽然懊恼地抱怨着就不该回来百亩森林,却还是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大战长鼻怪只为了让小伙伴们放下担忧……
小时候的我是你亲密的朋友 长大后的我还是你亲密的朋友即便已经成年,也不要忘记你的内心可还住着一个赤诚的小女/男孩儿呢。
有时候什么也不做才是真正的做大事。
不要时时端着大人的架子,偶尔也不妨幼稚一番,冲那个抢走你宝贝的熊孩子大喊一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