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有方法72——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教育有方法72——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作者: 井蛙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4-01-05 05:40 被阅读0次
                    无伤害
            绝大部分人在与人相处时,总是自带矛与盾,即自带攻击与防备。
            我们可以通过我信息的表达去掉矛;当对方呈现攻击性时,通过倾听去掉盾。当我们不再传递攻击性时,他人也会为自己负责,并且很乐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与孩子相处互动的过程中,父母如果能做到及时回应孩子,不带攻击性地跟孩子表达,尊重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将会以爱为基础,孩子也会带着爱回应这个世界。
            1. 怎样说,才能无伤害
            当孩子的一些行为是我们不能接纳时,我们需要向孩子发送面质性我信息。(“我-信息”=行为+感受+影响)
            婴幼儿的面质性我信息,与大一些的孩子及成人的面质性我信息不同的地方,就是父母可以提出解决方案,但是要带着孩子一起执行。
          2. 零惩罚、零奖赏的养育观
            一切从彼此的需求和感受出发,给予双方同样的尊重,不会因为你是孩子就随意对待,使用暴力或权威。
            埃尔菲·艾恩在《奖励的惩罚》一书中写道:“奖励和惩罚只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不同面,而且这个硬币还不值什么钱。”在我看来,这个不值钱的硬币就是权威,惩罚与奖赏是权威的两种形式。
            权威的使用,在短期内可以满足父母,比如打孩子一顿,孩子变得听话。如果重视孩子的长远发展,想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就要摒弃权威。
            一个在权威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带着他与权威互动的模式,与这个世界互动。
            所有的惩罚和奖赏都是一种操控,是想让孩子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克里希那穆提在《唤醒智慧的教育》里说道:“教育最本质的起点和最终极的终点,是尊重生命和了解生活的全部意义。当我们抛弃想要孩子成为这个或那个的野心和框架时,才能让孩子在爱和良善中尽情绽放自己内在的智慧。”
            3. 警惕防卫式攻击
            4. 沟通,而不是攻击
            凯蒂说,暴力只会教导暴力,焦虑教导焦虑,而平安则教导平安。尊重带来尊重,诚恳换来诚恳,爱会遇见爱。真正的沟通,没有攻击,没有伤害。
            5. 寻找消失的愤怒
            愤怒、焦虑、悲伤、挫败等,这些不被接受、没有表达的情绪,不会凭空消失,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会迂回,以其他形式呈现出来。它们要么让我们穿上更厚的盔甲,有了更多的防备,要么增加我们的攻击性,攻击他人,也攻击自己。
            一个处处防备的人,无法靠近别人,别人也无法靠近他,他的内在充满恐惧,以至于无法跟他人有真正的联结。而一个充满攻击性的人,推开别人的同时,也在远离自己。
            防备、攻击,攻击、防备。严重的话,内在世界崩塌,所谓的抑郁症应运而生。在我看来,抑郁症是情绪累积得太多,我们再也无法抑制住,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对,深陷其中,最后只能任由这些情绪主导自己。就像装满水的瓶子,再装,就只能往外溢,最后变得无法收拾。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当下的感受升起,如实地表达,让这些感受完成自己的旅程,而不是因不被表达而卡住、堆积。
            更核心的是,你能允许自己去感受吗?靠近自己、关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带着觉察,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然后允许自己去经验那些发生在身上的感受。被经验的感受,就会像流走的水,不再淤积。
            6. 孩子的释放型与试探型打人
            能量是不灭的,愤怒的能量通常只有两个渠道释放,对外攻击他人,或对内攻击自己。
            为何会选择攻击自己呢?如果恰好周围的人都很权威、很强悍,孩子就可能不敢对他人释放愤怒的能量,转而向内攻击自己。或者孩子被教导攻击他人是不好的、不乖的,于是孩子只好攻击自己。所以,允许孩子表达愤怒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感觉不到妈妈的界限,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的,内在会有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才会一再通过打妈妈的方式进行试探,想要知道妈妈的界限在哪里。
            所以,应对孩子打你的行为,不要简单粗暴地喝止,或勉强自己笑着应对。也不要急着下定义或评判孩子,而要先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动机是释放还是试探,不同的内在动机,决定不同的应对方式。
            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支持孩子时,孩子的情绪得以流动,那些攻击性的能量得以转化,攻击行为便会停止。
            7. 责任感养人,罪恶感毁人
            《道德经》有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是在他人做出不善之事时,我们仍能善待他。
            孩子不需要惩戒,需要的是尊重和同理。被尊重和同理的孩子,自然知道对错,也能友善地对待外界。
            8. 真正的道歉是一种深刻的告白
            没有诚意的道歉只是操控
            不道歉,那该怎么办?当然,最好的做法是在平日的生活中,身为父母的我们活出我们的价值观,成为孩子的榜样。如果你认为必须道歉,那么就诚挚地跟他人道歉,让孩子学习你的言行一致。
            最好的道歉并不是“我错了”其实真正的道歉是非常有力的,它并不是你错我对的形式,而是我知道、我看到、我明白我曾经的所作所为带给你的是什么,我明白你的个中感受、你的伤痛或愤怒,为此我发自内心地道歉。
            9. 有了尊重,没了伤害
            如何在冲突时做到尊重呢?第三法是P.E.T.用以解决需求冲突的方法,要点在于先了解父母、孩子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头脑风暴,寻求可以同时满足父母和孩子各自需求的解决方案。
            10. 通过调整环境,无伤害地化解冲突
            在生活中,影响一个人对他人行为是否接纳有三个要素——自我的状态、环境、他人。相同的行为,因为这三个因素的不同,我们会表现出不同的接纳度。这也就意味着,当他人的行为我们无法接纳时,要改变不接纳为接纳,我们除了改变自我的状态,改变他人,还可以进行环境调整。
            一些育儿观点会告诉你,如果你不想让孩子碰热水,那就让他被热水烫一下,他就不敢碰热水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惩罚,不符合无伤害原则。其实,做到无伤害,只需要做个环境调整,把热水或其他危险物品拿开,父母不用担心,孩子也可以很放松地玩,就这么简单。

            生活中要学会避免攻击性语言及我信息的表达。我信息即描述对方行为→我的感受→对我的影响。

            避免用权威对待孩子,孩子才不会被权威所控。

            生活中的选择有许多,就看您选择哪一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有方法72——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rp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