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元宵节 |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你还是只知道“吃元宵”吗?

元宵节 |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你还是只知道“吃元宵”吗?

作者: 趣读书吧 | 来源:发表于2019-02-19 21:56 被阅读27次

    迎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悉元宵

    火把节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三元说”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闹元宵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猜灯谜

    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

    吃元宵

    元宵/汤圆

    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北方人则吃元宵。

    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

    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除了吃汤圆,他们还吃生菜,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糟羹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品元宵

    推荐阅读

    《茶与酒,两生花:中国文化的浓烈与清浅》

    作者:周重林

    内容简介:

    茶与酒,不仅仅是两种熟悉物质的比较,而是讲诉了通过二者,中国人点燃了精神与自由之火,并走上了各自的超越之路。任何一个描述它的词语都有着滑向其反面的可能,而与他们相关的人事,也往往扑朔迷离,需要拨开重重迷雾,才能更进一步认清。那么我们看到的酒事、茶事事典,就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跌宕起伏、一群人的挣扎与煎熬。

    本书引经据典,对历史旧事娓娓道来,用另一种视角,通过茶与酒来看中国文化,讲诉中国历史上具有创造性和继承性的文人典故,并通过这些人和事,阐释中国文化的精神与精髓。

    作者简介:

    周重林,著名茶文化学者。主要作品有《茶叶战争》《茶叶秘密》《茶叶江山》 与《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等。

    其创办的自媒体“茶业复兴”是茶界影响力最大的自媒体之一。 

    2014年,入选《生活月刊》 “文艺复兴百人集”。

    2015年,获得《中华合作时报》“新媒体营销推广个人奖”。

    2016年,获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兴文强茶”杰出贡献奖。

    2017年,其企业获得云南省十佳茶文化传播企业奖。

    2018年,获得“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推荐阅读

    《寻味高雄--好味道》

    作者:郭铭哲

    内容简介:

    「在地人」推荐的私房美食,吃了一定会飙泪。

    吃的同时,我们其实也是在咀嚼这座城市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或是历史积累出的春秋故事,如果从这角度出发,本身带着浓烈移民色彩的高雄,饮食文化盘根交错,风格,自成一格,而且无可取代。

    书中,从三餐到宵夜、从茶水点心到团购伴手,全帮你着想张罗。你唯一需要做得,就是找个时间带着愉快心情放松吃喝,雄好呷的理由上头已经洋洋洒洒,我就不再一一细数,因为那不是高雄人的作风,至于尚未列上的部分,等待你来帮忙补齐。

    作者简介:

    郭铭哲,曾经去过19个国家,当过营销企划、采访编辑、活动主持,出过美食旅游节目外景,文章散见在各报纸杂志中。

    著有《我的裸体小北京ㄦ》、《上帝的黄金积木 埃及》和《西岛撕落:花莲换工度假178天》

    关于“你的元宵节”

    无论是什么节日,

    全国各地对于“吃”都是格外讲究。

    在你的家乡,

    元宵节一般吃什么呢?

    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吗?

    在本文留言区评论吧~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欢喜过元宵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元宵节 |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你还是只知道“吃元宵”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rq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