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马未都在《锵锵三人行》这档综艺节目上中讲过这样一个事。
王朔家门口有一个露天修鞋摊,王朔出来进去总是能看见一个修鞋匠在那里修鞋。于是他径直走过去问:“怎么样你才肯离开这里?”
修鞋匠一愣。不等他搭话,王朔接着说:“我给你三万块钱,你去别的地方可以吗?”
修鞋匠半信半疑的点头表示同意。
王朔转头回家拿了三万块的现金给了修鞋匠,修鞋匠收拾鞋摊,拎着三万块的现金美滋滋的离开。
马未都讲完这个事后,强调这是真事儿,主持人窦文涛也搭话,自己也听过这个事。由此可见,这个事的真实性挺高,尤其是多年前的三万块,就算是今天的三万块对于普通人来说,也不是一笔小钱。
(二)
我曾经居住的小区附近有一个菜市场,菜市场里有一个修鞋摊。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这个修鞋匠和别的修鞋匠不一样。这个修鞋匠总是带着手套和袖套,自己带着饭盒。天气冷了的时候他还带一个小火炉,把自己的饭盒放在火炉上。每到中午他就脱掉袖套,脱掉手套,打开自己的饭盒,享受自己热气腾腾的午饭。阳光下,这个修鞋匠不紧不慢,一口一口的吃着自己的午饭。
这是作家刘震云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谈到的他自己生活中出现过的修鞋匠的故事。
(三)
修鞋匠似乎距离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很远,因为现在的年轻人物质极大丰富,衣服鞋袜别说穿破穿坏了再去找人修修补补了,就是衣服颜色不喜欢了很可能就被弃如敝履了。现在网购多方便,衣服鞋袜只要愿意买,随时都能买,多的都穿不完,更别提穿坏了再修修继续穿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在现在社会上或者是说在主流舆论中早就成为了过去式了。
现在还有修鞋匠吗?答案是肯定的。之前还看过一个记者跟拍刘震云,他回老家找一个熟悉的修鞋匠给他修羽绒服的拉链,从两人谈话中来看,两个人不陌生,彼此熟识。我之前有一条西裤的拉链坏了,我网上搜了一家小铺子,就在杭州市区,高楼大厦背后的老旧小区里,一对老夫妻,男的修鞋也修自行车,做一些机械相关的伙计,女的换拉链、缝裤管,做一些针头线脑的活计。换一个裤子的拉链15元,拉链的颜色还不搭,而现在网购一条裤子,几十块的也不是没有,拼多多上估计9.9还可以包邮。即便如此,修鞋匠式的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存在。
城市中不都是灯红酒绿,不都是高楼大厦,还有流离失所,也有饥寒交迫,更有失业拮据。我们对待普通人的态度其实本质上就是由我们各自成长环境所决定的。人就是环境的产物,这点无法改变,王孙贵胄就是发自真心的疑问,何不食肉糜?我们嘲笑他们孤陋寡闻,不正如我们幻想的皇帝美好的生活就是吃了白馍吃大饼,种地用金锄头么?
有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两个修鞋匠有没有可能是同一个人呢?王朔门前的那个修鞋匠正是因为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于是养活了老婆孩子,孩子也有钱上学了,自己也有钱在刘震云小区附近的菜市场买个铺面了。因为坐在自己的商铺里修鞋,所以无房租之虞,才能够踏踏实实的安心工作,旁若无人的安享午饭。所谓的仓禀足而知礼仪,家有余粮心中不慌。
生活中大概率不会这样刚刚好,正巧就是,但谁又能肯定不是呢?无巧不成书么,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