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

作者: 春暖花开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9-10-08 22:22 被阅读0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文中写西湖雪景的句子,体会白描手法。

    3、理解文中作者的“痴”,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文中写西湖雪景的句子,体会白描手法。

    2、理解文中作者的“痴”,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齐读题目和作者两遍)。此文只有160个字,但言简意丰,需要字斟句酌,细细品读。

    二、 展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

    三、 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更(gēng)定    余拏(ná)一小舟  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对坐

    2、词义解释: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 ③上下一白 ④惟长堤一痕 ⑤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⑦及下船

    3、重点句解释: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 读文译文:

    学生大声读课文,逐段译文,再读课文。

    过渡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文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下面让我们咬文嚼字,细细品味。

    五、 朗读品析:

    (一)咬文嚼字品“痴行”:

    ①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是什么?关键词是哪一个?(痴)“痴”是什么意思?(傻或痴迷)

    ②请找找舟子从哪些地方看出张岱“傻”?可以看出张岱的什么性格?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

    环境: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活动: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孤高自傲、特立独行、不随流俗)

    过渡语: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品味了“痴行”,我们再来品味“痴景”。

    (二)咬文嚼字品“痴景”:

    ①张岱追求怎样的山水之境?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明确:张岱追求比较纯粹的山水之境。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②请用“我认为_______写得好,写出了________”的形式品读雪景。

    如:我认为“雾凇沆砀”写得好,写出了一片水汽苍茫的感觉。

    ③从“一痕” “一点”“一芥”到“两三粒”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景物描写,视野由远到近,由大到小,形象的描绘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的大自然形成对比,让人顿时产生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营造出一种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觉。这就是张岱,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④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三)咬文嚼字品“痴情”:

    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作者不仅写雪景,还写奇遇,写饮酒。作者痴情于什么呢?结合背景材料,品味“痴情”。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40年,过着锦衣玉食,嬉戏玩乐的贵公子生活。清兵南下明朝灭亡后,他隐居不仕。往昔繁华,都成梦幻。后来入山著书,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在《西湖梦寻》中,张岱写道:“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可见作者对西湖的魂牵梦萦。本文写“看雪”,只是作者梦忆中的一景。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了《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①作者来到湖心亭和亭中人相遇,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似”是什么意思?张岱和亭中人有什么相似之处?

    (他们都做了与众不同的事,大雪后的夜晚到湖心亭看雪。他们有共同的情趣爱好,是闲情雅致之人;他们都客居杭州。“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②过渡语:“金陵人”和明朝是有关联的。在改朝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正好戳中了张岱的痛处,让张岱牢牢记了这么多年。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半百的张岱写下了“金陵人,客此”,内心应该是隐痛的。从“崇祯”二字可见内心怀有对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

    ③小结:

    就是这样一个张岱,在改朝换代、天崩地裂之际,隐姓埋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然而世人会有几个能懂?舟子说他“傻”,他真的“傻”吗?不,这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痴迷。

    再回头看雪景,五十岁的张岱透过国破家亡回忆旧事,他的眼睛里还会温度吗?(没有)有声音吗?(没有)有颜色吗?(没有)只剩下寥寥几笔勾画完毕的冰天雪地了。白描成了必然。

    他惦记的是那一夜的亭中人吗?也许他惦记的是亭中人和他心灵相通的情致和故国之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谁解呢?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独”是孤独,不被理解的意思。舟子是不理解他的情感的。(背景材料和本小结部分引用《教师教学用书》资料)

    六、总结:

    1、“痴”的理解: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2、中心: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美景,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赏和避世、清高、脱俗的情怀。透露作者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3、写作特色:

    (1)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

    (2)白描手法的运用。

    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设计紧扣读文、译文、析文展开。我个人比较满意的是主问题的设计:“咬文嚼字品痴行”“咬文嚼字品痴景”“咬文嚼字品痴情”。品析之后,在小结时重新回扣“痴景”“痴情”,从作者角度出发,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不足之处:(1)课堂容量大,时间安排上欠妥,基础知识的预习检测占时较多,品味“痴景”的时间有点仓促。(2)教师精神饱满,充满热情。学生预习较浅,参与度不高。作者是明末清初人,离我们时代久远,让学生简单的通过读文去理解“痴情”是很难的。所以在咬文嚼字品“痴情”这一环节是有很大难度的。这也是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原因。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重视学生的预习检测,课堂教学,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湖心亭看雪》教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wi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