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须拍马,本为“溜须”与“拍马”。
前者源出宋真宗时期。宰相寇准,有次在中书省,边办公边吃饭。喝汤时,汁水流到胡须之上,日后名列《奸臣传》的丁渭,时任其副职,平日就“事(寇)准甚谨”,此时立即上前,用手帕为上司擦拭胡子上的汤汁。寇相爷斥道,“参政(参知政事是宰相副手,也是副相,级别很高)乃国之大臣,可不是让你为长官拂须的”,丁渭讪讪。“溜须”一词,自此而生。
后者出自蒙元风俗。因蒙古人惯常生活于马背之上,所以对马匹相当重视。二人相遇,为表友好,会在对方马屁股上拍一下,以示夸赞,因为马好,就预示着家里一切都好,慢慢的就演变为:某些人看到权贵牵马而过,无论好坏,总要上去拍一下,说些好话,形成了“拍马屁”,简称“拍马”。
说起溜须拍马的危害,估计大家能够理解,毕竟翻船的领导身边,总能找出这么几个高人;可谈到它的危险,多数人会不以为然,使溜行拍,最多遇个海瑞,把好话怼回来,把礼物扔出去。其实不然。
办公室里,领导讲了个笑话,除了一名收拾物品的人外,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领导问那人:这笑话,不可笑吗?!收拾物品的人说:我明天退休。
要退休的人,的确不用配合了,只是那群大笑配合领导的人,若把这,当做有段位的溜须拍马,让领导另眼相看,那也太天真了。毕竟这时,领导往往看到的,是那个没有笑的。
二月河先生的《帝王三部曲》,介绍的溜须拍马升官术,从隔山打牛到肉顶子红,讲到:真正的高手,是要思领导之所思,急领导之所急。
韦小宝,康熙想尧舜禹汤,他就送一句“鸟生鱼汤”;陈近南要反清复明,他便自称扬州十日的遗腹子;九难本崇祯之女,他使出宫廷侍候人的大招小式……如此上道,韦爵爷岂能不大杀八方,上下通吃?!
当然,韦小宝是金大侠笔下虚构人物,而历史中,以思领导之思,急领导之急的人物比比皆是。
汉文帝后背生了毒疮,痛苦不堪,邓通二话不说,上去就用嘴吸脓,旁边站着的太子只看了两眼,就恶心的,欲把早饭吐出来。满清乾隆,既想挥霍,又想充个明君,和珅就送上“议罪银”说法,从上到下,群起响应,众官自查自究,“惭愧”送上大笔银两,以赎己“奏折缺笔画”等重大罪行。前者得了铸币铜山,成为中国历史中有名的富豪;后者更不用言,被列入世界史上的福布斯排行榜。
只是此种绝技,使好了,荣华富贵,可一旦使差了……
三国末年,司马昭大权独揽,魏帝曹髦忍无可忍,率宫中三百老弱,要和司马家来个彻底了断。面对阻拦的禁兵,曹皇帝大喝:吾乃天子。“禁兵……皆不敢动”,大将成济听了贾充一句“司马公养你何用”,心中冲动:是呀,司马公需要的不正是再进一步吗?!我来替他踢掉这块绊脚石。于是乎,上前一戟刺死皇帝。“(司马)昭入内,见髦已死,乃佯作大惊之状,以头撞辇而哭”,最终,思领导之所思的成济,被“尽灭三族”。
明初,驸马梅殷列托孤之臣,辅佐建文帝,只是朱允玟迷信书生治国,将其打发去了外地。靖难之役,燕王夺取皇位,梅殷无奈投降,但对大舅子,继续采取不合作态度。朱棣恨之入骨,只是碍于妹妹情面。永乐三年某日,梅殷上朝,过竺桥时,两名锦衣卫高官,急领导之所急,将梅驸马挤下桥,溺亡,并散布谣言:梅殷跳河自杀。梅的公主老婆不肯罢休,咬住朱棣,没完没了。最终真相大白,朱棣送了二位热心人一份大礼:午门问斩,抄没家产。
正所谓:领导心,海底针,就算猜到,也履冰。或伤身,或丢命,上下九族,亦危险。
所以说,立身行道,多“直中取”,少“曲中求”,只要自身硬,心思正,行事端,何惧妖风或邪雨?!
补充几句:汉景帝登基,剥夺了邓通的所有家产,最终邓忠臣饿死街头。乾隆西游后,和中堂的万贯家私,入了嘉庆之兜,自己也一根白绫,随十全老人而去。
有诗云:机关算尽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