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人,更应学会换位思考,向内反思
最近在学习关于“促动技术”的知识,培训人可以试着和业务部门做个身份的互换,从询问 ta 要什么,变成:“如果我是ta,我想要什么”来反思。
如何更好地组织部门外出参观交流?
问自己:如果外出参加企业大学的交流,你希望获得哪些支持?
正好前不久部门外出参加了一次企业大学的交流活动,作为参与者,我们希望获得哪些服务?哪些支持服务的提供是可以更好地发挥出交流的价值来呢?针对这个主题,利用部门例会的空隙,做了一次简单的促动。
先是各自独立思考,把想法按照一个便签一个观点的做法,写下来。时间是2分钟。
(因为时间非常紧,没有对背景和整个氛围做足够的渲染,直接抛出问题让大家写答案,同事还是懵圈的多。)
2分钟后,我试着给出两个可参考的思考框架:
时间顺序:交流会的前、中、后;
空间顺序:办公室、出发车程中、企业参观、交流研讨环节、回程车上,回公司后。
通过框架的引导,让大家补充刚才写下的答案。
再然后,就是两两一个交流,分享彼此的答案和形成答案的思路。
(促动时间非常短,10分钟,收集了一些答案。当然,从结果而言,并不理想,全程大家还是一脸黑人问号的多,这是在引导技术的运用,以及背景和氛围上都没有充分所造成的。)
合并分类
会前:双方的匹配程度(具体包括沟通的对象,也包括交流内容互相的熟悉程度)—这点和上课前希望老师的经历和企业越匹配越好,并且双方能够彼此了解,学生先预习,老师先知悉学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差不多;
会中:
一个舒适的交流环境,是参与者希望的。
交流的质量有两点:
1.交流的形式:希望更利于彼此交流的形式:团队内的,一对一的,甚至是像一种互动培训课堂的。(交流当天是嘉宾台上分享的为主,场地也是那种固定的课桌,也没有安排同行彼此认识,会容易让人觉得是一言堂。这种同行交流,大家希望做得有点像当初在中大做的“项目工作坊”,同行分组,既听讲,也能组内彼此认识自行交流)
2.问答的有效性—见过一些讲座的提问环节,一种是主办方先号召各位在网上先进行提问(或者是现场写),就是保证有一个主办方筛选的环节,过滤掉那些低效问题。
会后:
1.结果测验(事后做个测试来测测今天收获的内容)—讲座式的分享学员能收获多少呢?大家心里没底。可能有一些感触,有一些启发,但是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呢?—这个有点像那种“听课激动,回去上班不为所动”的课一样,没能形成落地“行动方案”,依旧无法带来太多的改变。
2.索要PPT(知识沉淀)—无论是回去想重温,内部分享,还是直接转发,都是想要的。
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除了放在时间框架上,还可以放在地点上来填充答案。
彼此越了解,交流效果就会越好,这几乎已经是共识了。
在办公室:
安排的时候,就可以做好参与者情况的了解,交流的方向和具体的问题;这是了解我们自己的;
围绕上面的问题,可以匹配一些优质的基础知识,也可以结合参观企业的概况介绍,官网的,行业评论,采访的,做资料的收集和发放(反正也会发拜访函,那就可以把一些基础资料也一并发过去);
出发的车程:在车上,一般几十分钟到数小时的车程,这段时间还是挺好调配的,毕竟都坐在车上了,也不能干别的。
后续的,在参观,在交流会当时,回来后是不是可以再组织一个研讨会,或者是提供一些研讨会组织的方法,高效交流的框架等,减少业务部门组织的难度(毕竟有时候业务部门不去做一些,不是觉得这个工作没价值,只是因为缺少做得的方式方法,做的障碍大了,本来可做可不做,那就不做吧。)
2
如何对业务部门的培训做出指引?
问自己:你作为部门负责人,你是如何规划所在部门内的培训?
除了参观的组织,在和业务部门对接培训计划的时候,也会有遇到类似的情况。一方面,我们作为培训工作的指引者,我们要去给对方的部门建设,培训规划给指引,另一方面,我们培训部本身就是作为一个部门而存在的。假设你作为部门负责人,你是如何规划所在部门内培训的呢?你下属几个同事,他们的职责分工,以及各自的
学习地图,成长计划,你是怎么操盘的呢?
假如你自己部门和员工的发展计划都心里没数,都毫无计划,我很难想象你能够对业务部门的计划做出好的指引。事实上,从自己做起只是很基础的一步。
3
如何策划一个受欢迎的学习项目?
问自己:你愿意去参加一个学习项目,原因有哪些?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会有很多。其实道理也是很简单,一个产 品,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喜欢。那又怎么好意思期待别人会喜欢呢?
提问题的能力,无论在领导管理,还是问题澄清分析,还是培训咨询,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要,
在教练、引导领域理念中更是如此,不再强调把完好的知识技能教会给你,而是辅助你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
毕竟传统的知识,要在实践中来,然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敲,才最终形成可传播的知识。这样的形成过程注定了书本知识是有滞后性的,而vuca时代,问题的解决独特而层出不穷,更好更快的答案,还得依赖当事人自己,解决方案也来源于当下团队成员脑海。这才能快速响应。
参考资料:
1. 《影响力》 [美] 罗伯特·B. 西奥迪尼
2. 《促动:激活团队能量的领导力新法则》 段泓冰
3.《赢在行动力》 段泓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