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写下的书。那时她的伴侣钱钟书和女儿都先走她一步,在这人生即将走到尽头时她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作为中西方文化气质于一身的女作家,怎样从西方哲学层面、心理层面、伦理道德层面对生命有什么样的解读呢?
最早读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前些年了,那时才是入门级读书爱好者,对生命、生死还没有特别关注过。今天读来发现还是有深度,和可圈可点之处的。
已经96岁高龄的老人这一生必定经历了很多事,再加上钱钟书和圆圆都先走她一步,这本书中对情感有很细微的描述,大多都是她身边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这也是杨绛身上一种独特的大师风范,书中也都是用最普通和质朴的言语来表达的。
整本书以很多人物故事贯穿起来的,也就是从别人的人生中反观生命的意义吧。前半部分是“自问自答”,结合她中西方的学术知识边问边答,比如“鬼或许存在”这样的结论,也是结合了几个她身边发生真切故事入手的。
鬼到底存在吗?没有仔细研究过相关内容,不好随便做出一个结论。记得小时候有次爸爸喝醉酒很不像他的样子和我们说话,说“我是你奶奶啊”,那时奶奶早去世了,想必是父亲的思念之情也不一定。还有一位好友说过她上辈子是花姑,给我讲了很多“仙道”是奇事,仙啊鬼啊可能是有的吧。
它还非常肯定地说“人是有灵魂的”“有个性的”。还问“灵与肉交战哪个会赢呢?”还阐述了艺术、人类文明,最后总结出“人类实在是苦”的结论。
前半部分以“人生的价值”为总结结束,前半部分中用来佐证她观点的大多数是孔子、孟子等,《论语》的举例最多,想必她生前肯定是研究孔子比较多的。一般没有读过孔子的看起来有些词语会显得乏味。
后半部分是从各个人物故事中引发的情感感悟。她说她的三叔多才却迷恋上一个名妓,最后因得肺结核去世,留下三婶也得了老年痴呆,也享不了福;劳神父在她9岁时送给她一个层层包装的巧克力盒子礼物,她在90岁才明白是为了教导她免受诱惑的道理;还写了路边乞丐讨饭、冻死的场景;这些故事读起来比前面关于灵、魂、命里等有趣味,也能引发思考。
在这部分中大多都是人物的故事,最多的叙述不过5页,关于一对成年雀养育他们的小雀故事却有7页,也是这部分最多的描述,重读时可以懂得杨绛那时已经失去了钱钟书和圆圆,“我们仨”只剩她一个,那一家雀家庭也让她睹物思人吧。
细细读来能体会到她那份思念之情,也能感觉到杨绛生前是很淡泊名利且注重细微感情的人。这段的结尾是一场大雨把雀家庭的巢穴淋毁了,雀家庭也飞走了,不免感叹“人生如梦,一恍都成过去”。这段觉得写得最好,深入人心。
后面结尾是她两段“胡思乱想”,说的是想象死去以后的景象,“该穿什么衣服去见钟书和圆圆呢?”这部分也会让我们都陷入这种沉思,毕竟谁也没死过,死过的人又不会告诉你,只能凭想象。作为一个96岁的老人来说还有敏捷的思考力,比很多年轻人都强太多,看这本书也让人有“向死而生”的启发。
感觉故事到这儿就可以结束了,也有回味,后面还有很长一段关于“秀秀”的自述。秀秀是谁?不得而知,说秀秀叫她奶奶,应该是她身边某个很普通的女人吧。描述了她苦涩的半生,她的故事以“我活一辈子是为啥呀?”结尾倒也可以有思考人生的启发。
后面又多出来两个故事,一个是韩平原,一个是关于“良心”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可以放在前面的故事中加以阐述,放到结尾感觉不那么完美。
整体这本书是有可读性的,喜欢听故事的读起来很有趣味,关于一些引论的知识看不懂忽略就行,也能知道想要表达的那个意思。雀家庭和劳神父两段是我最喜欢的,各人各品,亲自去读才能领略其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