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都江堰市区,道路两旁彩旗招展,随处可见“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宣传广告,这是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的墨宝。
余秋雨先生曾在其书中写道:“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都江堰因水而受到人们的膜拜。青城山作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其道家思想、音乐、武术、饮食和养生之道等都有着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都江堰人认为,“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非常准确、传神地反映了都江堰市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而且直观、简洁、琅琅上口,能激发游客前来旅游的欲望,都江堰便将其作为该市最新的旅游宣传口号。
因时间所限,我们此行没有去青城山“问道”,只在都江堰“拜水”,且是蜻蜓点水、骑马看花般,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距离省会成都36公里,是一座充满历史积淀和厚重文化底蕴的“境界之城”,是一座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山水旅游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并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都江堰景区拥有众多殊荣,它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五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文明风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午饭后,我们来到景区广场,只见广场上游人如织。朱红和洁白相间的景区正门上写着“都江堰”三个大字。
我们的游览线路:①景区大门(离堆公园)→②神龟池→③堰功道→④伏龙观→⑤新索桥→⑥人字堤→⑦金刚堤→⑧鱼嘴→⑨安澜索桥→⑩秦堰楼→⑾二王庙→⑿玉垒关→⒀西关→⒁十殿→⒂南桥出口(玉垒山公园)→⒃南桥→①景区大门(离堆公园)。
一踏进景区的大门,巨大的都江堰石碑立刻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片浓郁的绿色景致满满地扑进了我们的视野。
眼前,是一条七、八米宽、百米多长的人行大道,道两边摆放着一字儿盛开粉红色花朵的盆景,两旁是高大而茂密的树木。
甬道的尽头是一个圆形的喷泉。喷泉的设计别具特色:喷泉没有池沿,四围是用竹篾捆扎鹅卵石块的竹笼堆垒而成,清泉从特制的空间里喷出,汇聚形成一个浑圆型的水罩,水罩下横放四根古堰卧铁。竹笼外围放置着三、四个木马——杩槎(用杆件扎制成支架,内压重物)。我们从偷听别人团队的导游的介绍中了解到,这三样物件是都江堰工程的标志性工具:用于围池的竹笼又名“竹落(络)”、“竹篓”、“篓石蛇”,以当地产慈竹、白甲竹编织而成,内装卵石,用以护岸、作堰。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时采用笼石之法,工程简易,千古流传下来,至今防洪抢险时仍然广泛采用。杩槎也称“闭水三脚”,常用以截留、防洪、调剂水量、围堰抢险等。用原木作成三角架,架间用檐梁连接,再向水面插签子,置竹笆,加培粘土即成。是使用灵活,拆卸方便,功效极高的治水工程设施之一。古堰卧铁是历代埋于都江堰堰底的铁棒,是用于清淤的标识性物件。几件我们今天看来很不起眼的构建,却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
绕过喷泉,前方是一段大道,叫“堰功道”。喷泉右旁耸立着一块石碑,刻写着“堰功道碑记”五个字。从碑文中得知:这堰功道修建于2000年11月,当年适逢都江堰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修建“堰功道”,意在用这条大道给千百年来造福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名人贤士树碑立传。我们步入堰功道上,环眼展望,真如碑文所记,这堰功道是“右傍花洲,左接清溪,西望雄关,直达离堆”。
傍依堰功道左右两旁各有一条一尺见宽的水渠,叫龙吟沟,共有大小龙头数百个,小龙头张开龙嘴日夜不停地向沟中吐水;两边是苍翠的松树和修剪得浑圆的花坛。在这花木映衬的堰功道两旁,等距离耸立着自李冰开始参与修建、翻修、驻守都江堰的12座历史名人石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大事是提倡农耕,要抓农耕,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维护都江堰。行走在名人耸立的堰功道上,心中升腾起一种庄严与敬佩。
堰功道左边有个神龟池。神龟是龙首龟身,传说中鳌为龙头龟背麒麟尾的合体龟龙。龙头龟背麒麟尾是龙的第一个儿子,叫做赑屃(音毕喜),人们俗称:龙龟。龙龟是属于吉祥四灵,是中国镇国之宝(龙、凤、龟、麟)之一,龙龟有神灵大龟之称,寓意为世人挡灾煞,减祸害,具长寿吉祥,镇煞迎福的喻意。
堰功道右边有一棵银杏树。银杏又称公孙树,有着“人类活化石”的美誉。银杏之果名曰白果,白果炖鸡便是“青城四绝”之一。银杏树是都江堰市的市树,但堰功道上的这棵银杏树可不是普通的银杏树,它叫“张松银杏”,树高6.3米,树冠最宽达5米。据传系古代三国名士张松亲手所植。它有两大特别之处:一个是它的年龄,距今有1700多年,属于真正的千年银杏;二是它的性别,雌雄同株,树干从底端一米处天然分成左右两边,左边是雄树,右边是雌树,没有人为的嫁接痕迹,天然而成。
张松银杏原植于三圣寺(今彭州市丰乐乡),于1957年移植到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相传,三圣寺原本是张松家的私人住宅,曾被称为“张松府”,张家后人在这里一直居住到明朝初期,后将此宅捐出作为佛寺。寺内塑刘、关、张像,更名为三圣寺。
张松银杏有着神奇的传说:清朝年间有一猎人,在一日午后到三圣寺林苑旁打鸟,忽从远处飞来群鹤,中有一大者长约丈余,展翅而来,顿有遮天蔽日、天昏地暗之感;猎人甚为惊愕,举枪射之,中其腿,坠入寺内。一会儿,猎人邀约数人进寺拾取猎物,到寺中遍寻不见;寻至林苑,忽然瞥见一棵“白鹤树”左腿流血,细审之,弹丸尚嵌皮内,树身摇弋不止,猎者愕然;吓得跪拜祈祷,忏悔不已,惊悸而归。众人奔走相告,皆奇之、异之。从此远近传闻,三圣寺内香火繁盛。
我们沿着堰功道前行,尽头是建于离堆之上的伏龙观。
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依此立祠祭祀;北宋初改名伏龙观,始以道士掌管香火。祠祭祀堆上建有伏龙观,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顺山势逐级升高。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吨。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后殿陈列有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伏龙观的左侧是宝瓶口,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观后最高处建有观澜亭,两层八角,凭栏远眺,可见鱼嘴、索桥及岷江激流、西岭雪峰。
李冰圆雕石像:冠冕长衣,手置胸前,面含微笑。石像胸前文字清晰可见。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椽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字表明,此石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都水椽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官员,是郡太守府的掾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右侧直立的堰工石像,宽衣重袖,持锸而立,虽然石像头部已被冲垮,背部冲蚀严峻,却和李冰像一同印证了其降服孽龙造福百姓的壮举。
从正殿出来便是观澜亭,观赏视角极佳,登临远望,都江古堰、西岭俊山、青城秀色尽收眼底;俯视脚下,江涛滚滚,直泻宝瓶,壮观不已。离堆锁峡,名不虚传。
从伏龙观出来,向北是一座摇摇晃晃的索桥。我们紧随人群在摇摇晃晃中走过了这道索桥,来到了人字堤。人字堤是我们观景的第一道去处。人字堤是夹在外江和内江之间的一块小洲,洲头东角上立着一座碑亭。
碑亭中立着一块纪念碑,上面是红色大字“都江堰灌溉一千万亩纪念碑”。看着这些字迹,你会感受到都江堰的博大气派!站立纪念碑旁,东望去,在波涛涌动的岷江对面,高耸着两座连体的峭壁,叫斗犀台。相传当年李冰父子在此治水,幻化成力大无比的神仙,与代表水患的犀牛决斗。李冰劈山分水,建成了分江引水的大堤,水患终于被制伏。后人为了纪念李冰的功绩,就在峰顶修建了两座小亭表示纪念。转身回望,宝瓶口就在身后。
宝瓶口像一座桥头堡耸立在湍急的内江中心,身上披挂着绿树,树木中的庙宇显露出灰色的瓦檐;被分水的岷江内江在宝瓶口一分为二,平常时节岷江水顺流而下,去浇灌万亩田畴;偶有大涝发生,多余的水患从另一侧再次分流出去,分水之举起到了确保都江堰市乃至成都平原的安然无恙。
离开碑亭,我们上了一座水泥桥面。这座桥叫飞沙堰,是一道泄洪的大桥,是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飞沙堰古称“侍郎堰”,主要功能是泄洪排沙和调节内、外二江水量。飞沙堰建在内江弯道凹岸,利用水流的弯道环流引力排沙,其作用十分明显,若遇大洪水之年,甚至成吨的巨石都能冲上堰坝。飞沙堰严格按照治水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的原理修建,若堰坝太高,不利于泄洪排沙,太低则不能保证内江流量,影响灌溉。所以,飞沙堰堤坝比内江河床高2米是铁定的原则。以飞沙堰对面河床下埋的“卧铁”作淘滩标准,千古不变。
走过飞沙堰大桥,我们来到了金刚堤。整个金刚堤犹如一艘小舢板,更像一条硕大的破浪急流的飞鱼,夹在岷江的中央。我们继续顺着金刚堤向北走去,飞鱼的尽头就是鱼嘴。我们拥立在围栏前,眼前是壮美的奇观景象。用水泥浇灌的这只巨鲸的硕大鱼头似乎正在破浪前进,激流在鱼嘴尖上飞溅起浪花。
鱼嘴是都江堰渠首分水工程,它将岷江一分为二,引水排洪灌溉成都平原。这就是李冰的杰作,传承至今的中华民族智慧的珍宝。看吧!奔涌而下的岷江在这里被劈分开来,把岷江一分为二。我们身左的是外江,身右的是内江。内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内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则肩负着泄洪的重任。水流平缓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内江,外江占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务下冲入外江,这就是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由此可见鱼嘴修建时的科学选址是何等奇妙。鱼嘴分水堤因长期面对洪水巨大的冲击力,所以修筑十分坚固,且世代维修,后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离开鱼嘴,我们经安澜索桥前往秦堰楼。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61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笮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了100多米,改用钢索建造。走索桥惊险而又有趣:索桥在空中摇摇摆摆,游人在嬉闹中摇摇晃晃,男士们故意用脚使劲使桥更加的晃动起来,引来女士们一片惊喜的喊叫……从索桥上跨过内江去,对岸从北至南依傍着茶马古道修建有大大小小的庙宇楼阁,有秦堰楼、二王庙、李冰纪念馆、东苑、万王宫、玉垒关、城隍庙等等景点。
秦堰楼,因都江堰建于秦代而得名。这里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拨壮观。未建之前,这里是“观景台”,又称“幸福台”,因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3月21日曾站在这个位置,仔细观看都江堰。在伏龙观和二王庙里陈列了这幅珍贵的照片。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岷岭雪山、青城群峰尽收眼底,甚为壮观。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就是鱼嘴,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嘴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分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
从秦堰楼下来时,在二楼亭台我们碰到一位老奶奶,最少70多岁,一个人柱着一根拐杖,颤颤巍巍往秦堰楼上爬,上一层楼小憩一下。当时我就在想啊,人活一世为了啥?真该向这位老奶奶多学习学习!
天色晦暗,下起了雨。沿着山间小道,我们来到二王庙。
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从乐楼(正山门)起,庙内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二王殿内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杨二郎;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妇;老君殿因祀老子,故名,左右配建青龙、白虎两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灵官殿上下层,上祀道教护法神王灵官,下祀太白金星;另有城隍殿、土地殿、玉皇殿、娘娘殿、祈子宫、丁公祠、圣母殿、魁星阁、龙神殿等。该庙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5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整个建筑布局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在纵横方向上依山就势,叠落而筑,层层楼台,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转,而又主次分明,负山面水,极为幽静。
走上台阶,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字句精练,含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90年代埋下的,只要淘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大门里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弯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汊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流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大殿就是李冰殿。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但蜀郡当时所管辖的区域比现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忠于王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能够为民办实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从二王庙出来,我们沿着松茂古道一路前行。松茂古道又称茶马古道,或合起来称松茂茶马古道,是从今天的都江堰市为起点,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为终点的一条古代交通要道。茶马古道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蜀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当时的茶马古道并非为贸易而开,主要是出于拓展疆域,便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到了唐代,松茂古道成了战略物资互换为主的战略交通要道。在四川,茶叶、布匹、铁器等内地物资在都江堰集中,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所以这条道成为了重要的“茶马古道”。
约2:10分,我们到达玉垒关,关门搭着钢架,好像在维修。玉垒关又名“七盘关”,是古代屏障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古堰旁的一处胜景。玉垒关用条石浆砌而成,宽13.29米,高6.2米,卷拱门洞高3.91米,宽3.15米,深6.8 6米。关楼为木结构重檐三间,1965年毁于风灾,1985年修复。玉垒关锁于山势起处,下临悬崖俯瞰岷江水,上有雄山作脊,中扼松茂古道,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门有一楹联:“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
沿玉垒关继续前行,约5分钟路程,便是“宣威门”,即西关(同心关)。据说当年彝、藏等少数民族与关内汉族经过不知多少次战乱频繁后,于这里签订了友好同盟。因此同心关上会有苏东坡先生的题字“川西锁钥,永结同心”,同心关也因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结盟得名。同心关那里,还有一段西南保存最完整、最长的长城。
继续前行,景区内还有“城隍庙大殿”,“灵官楼”,“马王殿”等景点。离景区出口不远是“十殿”,沿石径而下,跨出都江堰景区大门,有一道高大的牌坊,上书“玉垒山”三字。啊!原来都江堰景区这一出入口,就是玉垒山公园的大门呐!
从玉垒山公园出来,往右顺着南街走200米,便看见一座横跨在岷江支流上的巍峨壮观的桥梁,六根棕色廊柱将门楼高高支撑起来,楼宇飞檐高高翘起,特有的庙宇风格;桥身用通体的棕色廊柱相连起来,整个三层楼面和桥洞顶层都是雕梁画栋,这就是“南桥”。
坐在南桥上,身下是滚滚的岷江水,从宝瓶口奔涌而来又浩浩荡荡向成都平原奔涌而去,成就了繁荣昌盛的“天府之国”!
直面滔滔江水,我感慨于先贤的智慧和人民的伟大,江堰12圣贤与蜀郡亿万黎民在眼前一一掠过,向着阳光慢慢飞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