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以铃声为刺激作用于狗,原本因为食物才分泌唾液的狗照样流下了口水,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过程。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望梅止渴”、“谈虎色变”也是同样道理。这不禁让人起脑洞:假如我们培养习惯时,也能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受到一个刺激,就立刻开始反应,甚至不需要意识的中介作用,想必人人都能消灭“拖延症”,成为上进的好青年。
这个想法貌似很扯,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事实上,人们经常运用一些强化手段,将令我们感到愉悦的事物作为开始工作、学习任务前的无条件刺激,一段时间后,大脑会把这个行为和回报联系起来,在持续更长时间之后,大脑就不需要这个硬性建立起来的关联来促进行动了,这意味着,一个习惯形成了。
古川武士在《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一书中探讨了培养习惯的三大阶段:“反抗期”、 “不稳定期”、 “倦怠期”,并针对每一阶段可能遇到的困难及人们的心理反应,用具体的案例清晰地向读者介绍了培养习惯的科学方法。虽然这本书的书名比较心灵鸡汤,但内容实用性很强,特别是作者在书中,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来盘点这种提升动力,建立持续行动的刺激,称之为“持续开关”,并分为“糖果型开关”和“处罚型开关”,前者包括奖励、被称赞、游戏、理想目标、仪式、去除障碍,后者包括损益计算、结交朋友、对大众宣布、处罚游戏、设定目标、强制力。每一种开关都适应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境。
对于我个人来说,“糖果型开关”所得到的刺激作用比“处罚型开关”要有效,在这方面我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比如:
1、在家吃完饭以后立刻用蓝牙耳机连上喜马拉雅,只要听有声书,我就有动力洗刷碗筷、清洁厨房。正能量满满的文章能够提升我的热情,这就属于上述所说的“游戏”模式。
2、仪式感。我习惯以练字一页,或者摘抄几句近期阅读的书中的文句,作为接下来长时间伏案工作、学习的启动仪式。笔尖在纸间摩擦的窸窣声往往能使我平静下来,更好地营造出专注地氛围。
3、在很多文章里都提过,菜鸟开始健身的第一步就是去除障碍。作为“800米常年不及格”的卫冕者,我在开始健身之前就列出了所有会妨碍行动的因素。健身包一定要收拾好,晴天就跑步,雨天就跟着keep做瑜伽,时间不够有8分钟的拉伸训练,实在累到不行就饭后贴墙,哪怕散步一万步也行。现在绝不至于是个长跑者,但跑个三四千米还能做到。
4、我会把所有需要长期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小方格,以涂色表示进度。空白的小格子涂满颜色本身就让我很有快感,再加上这些格子积累到一定程度还可以兑换成RMB,清空我购物篮的种草清单,这就是‘奖励机制“所起到的作用。
在不同情况下,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持续开关”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根据书中提供的思路多加尝试。那么如果将“持续开关”与行动相连呢?古川武士列出了习惯形成不同阶段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阶段,在反抗期(1-7天)内,习惯的起步要简单,并且记录客观事实,重点在于每天执行(其实也就一个星期左右)。
第二阶段,在不稳定期(8-21天),要开始建立习惯机制,把我们所要培养的习惯,以时间、做法、地点的方式化为固定的模式,认真执行,同时设定例外规则,让计划保持弹性,宁可降低难度也不要完全放弃。
第三阶段:倦怠期(22-30天),在原有习惯的基础上,添加变化,以度过厌烦的情绪。如果跑步,就改变路线;如果学习英文,可以使用不同教材。同时,要思考下一项要挑战的习惯,并且开始拟定计划,这样做不仅为提高现阶段的动力,也能够以蓄势待发的心情投入新的挑战。
当然,想要培养下意识也能轻松做到的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毕竟人家巴甫洛夫的狗也是通过不断刺激才达到实验成果。不同级别习惯的形成,所耗费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不过,反正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终究会舍得不曾舍得的舍得,会习惯曾经不曾习惯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