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节 写作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写作的基本规律

作者: 咕咚陛下 | 来源:发表于2024-01-25 08:07 被阅读0次

“物-意-文”的转化

任何写作成果的诞生、都是写作主体特殊而又复杂的个体思维活动的结果。所谓化生,是指在这一过程中,从认识客观事物到完成写作成果,必须经过主体思维的多重加工、转化,才能最后生成。

“物——意——文”多重转化,这既是写作主体的一种特殊心理功能,也是对写作行为的动态过程作出的基本描画。

这是写作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规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定则与化机》)

一、“物-意-文”的双重转化

1.双重转化的基本过程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物)               (意)                        (文)

采集——————构思————--表述

(聚材取事)(命题炼意、结构布局)(行文定稿)

“感”(感知)——“思”(运思)——“文“(行文)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

2.双重转化的本质核心

对象主体化(情化)+主体对象化(物化)=文章的内容“新质”    (“第二自然”)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

二、写作的动态过程特性:“化生”性

1.写作的理想状态:“化境”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徒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写作的最佳状态:物我浑融

写作的至高境界:出神入化

2.写作的基本困境: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陆机《文赋·序言》)

“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我没入大自然,大自然也没入我,我和大自然打成一气,在一起发展,在一块震颤”。(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18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云:“吾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之。”刺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涌,山林杳冥,怆然叹曰:“先生移我情矣!”乃援琴而歌《水仙之操》。曲终,成连回,刺船迎之以还。伯牙遂为天下妙矣。(选自[明]李贽《初潭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节 写作的基本规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jp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