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饭桌上,我和老公正谈论去医院看牙的事情,我在抱怨等待1小时就看10分钟的不平。这时,女儿突然把一张语文试卷递到我面前,我一看“A+”。“嗯,不错!”我竖着大拇指夸奖了一句,又继续和老公聊起了看牙的事情。不知道什么时候,女儿悄悄的收起了卷子,离开了餐桌。收拾桌子的时候,我发现女儿的碗里留下了半碗饭。这时,老公给孩子吟诵了一首《悯农》,结果你也知道,饭还是那碗饭,人已经不见踪影了。我们已经习惯了孩子这个不良行为,那就是“吃饭慢,吃太少”。
遇到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樊登老师说,如果你育儿的时候觉得很累很难,那一定是方法出了问题。
既然是方法出了问题,那就要向专家请教了。读完《正面管教》,著名育儿专家、作家简.尼尔森给我指出问题,并提供了一套“赢得”孩子的宝典。
既然是错,那我到底错在哪里呢?
我把孩子“吃饭慢,吃饭少”认定为孩子的不良行为,然而,却没有找到吃饭问题背后的原因。如同罗振宇老师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说的一句话“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
简.尼尔森博士告诉我,只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因为失望而产生的行为,又或者偶然事件导致的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简单讲,就是不知道、不会做、不想做。而背后真实的原因就四个,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那么,“孩子不吃饭”问题背后到底是什么目的呢?
简.尼尔森博士为我们提供了福尔摩斯三条查案线索,即我的感受 、孩子反应、目的揭示法。我使用了第一条和第三条线索,抽丝剥茧,终于找到了答案。
第一条线索,面对孩子的行为,我的感受是怎样的?(我增加了体温检测来可视化感受程度数据)
感受1:如果你的感受是恼怒、着急、内疚、烦恼,体感温度37度,低烧状态。那么,行为背后的密码就是“寻求过度关注”。
感受2:如果你的感受是被威胁、被刺激,体感温度38度,中高烧状态。那么,行为背后的密码就是“权力之争”。
感受3: 如果你的感受是被憎恶、被伤害,体感温度41度,高烧状态。那么,行为背后的密码就是“报复”。
感受4: 如果你的感受是无助、无望,体感温度0度,冰冻状态。那么,行为背后的密码就是“自暴自弃”。
经过认真比对,我确定女儿不吃饭行为背后想向我们表达的意思是“寻求关注”。这个答案对不对,使用“目的揭示法”就能见分晓。
一天,我走到女儿跟前,问“你之所以不吃饭,会不会是想在饭桌前想得到我的关注,并且想与我说话呢?”女儿开心地点了点头。居然被我找到正确答案了。真是太开心了。
接下来,我计划每天设定特别时光的时间表,定期陪伴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希望我们每个家长都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赢得”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07391/49d049ad733a5ad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