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自己微信的收藏夹的时候,读了一篇关于是否应该合群的文章,作者的大部分理论我都是支持的,让人觉得文章中说的内容都很有道理。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作者是极度鄙视那些伪装合群者的,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思维在生活中并不是可取的!我们应该把握住尺度,而不是一味的假装合群或不合群。
01
作者指出,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盛行,不合群就等同于不好相处,等同于异类。于是,很多年轻人,陷入了一种叫作“假装很合群”的症状里。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
明明周末想去图书馆学习,舍友却都在刷剧打游戏谈恋爱,为了不被孤立,你只好追随他们的生活作息;
明明想将下班时间用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却为了合群去喝酒应酬、唯恐被同事排挤;
明明不爱看综艺,但身边的姐妹都在追《创造101》,为了找话题,你不得不也夸起了王菊,骂起了杨超越;
明明一个人活得比谁都要精彩,却害怕被世俗称作“剩女”,只好答应相亲、一次又一次地妥协。
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有叫“羊群效应”。可以解释为在一个集体中待久了,从众惯了,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沦为集体意志的奴隶。就如毛姆说的那样:“就算有五万人主张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就变成对的。”
而事实就是如此,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只是在被平庸同化。
02
有人说:在一个糟糕的环境里,合群有一个同义词,聊浪费时间。但时间是最公平的,每个人都只有雷打不动的24个小时。当你将时间花在“合群、为别人而活”上,就注定花在“自我提升”上的时间就少了。
《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段话: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为了合群而放弃思考,在群体中不负任何人,却惟独辜负了自己。其实,真正优秀的人,从来不需要刻意合群。你不需要刻意去合群、去放弃自己融入集体。该来的自然会来,该走的注定要走。而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也许就是从十年前的某个清晨开始的。
03
写到这突然想起一句之前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如果你做什么事都能被理解,那么你该普通成什么样了?”有段时间还用这句话时时自省,但仔细想之后,才发觉,任何绝对化的思维都是很危险的。因为实际上我们根本不是一个完全独立存在的人,不管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需要别人的认同,作为一种形式上的支持。
你仔细想想,会发现,确实是这样的,任何极端的事物都更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比如电影《浪潮》中,就诠释了“极端合群的危害”,当从众不再是简单的跟从,当话语变成锋利的刀刃,这时我们应该问自己是否做的过度了!所谓,三人成虎的危害立杆见影。
流言止于智者!而如果想要成为智者,首先要学会把握这个度,但这个度真是很难把握的好。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类”社会,只要有人就有社交,就需要你表现的合群,因为你不合群,你没有支持,没有信息,闭塞的躲在角落,这样机会永远不属于你。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沟通,用语言链接感情,解决矛盾!所以,如果你不合群、不与人交流,你遗失的不止是时间,可能还有足以改变人生的机会!
虽然不应该不合群,但也不能盲目的合群,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适当地将精力多花在自己身上,学会与孤独握手言和,我们会活得更舒适,学会在闹中取静我们会得更自在。把握尺度,做好自己最重要!
最后,分享一个我自己在选择该做和不该做事情上的判断标准——思考一下,做完这件事你会不会后悔,愿不愿意承担这件事带来的所有不好的代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放手大胆去做,哪怕别人再不看好你,至少你也是选择了属于自己的不悔人生!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