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素心浅读Vol.59 | 《时间的玫瑰》:带着它前行,可以对抗自

素心浅读Vol.59 | 《时间的玫瑰》:带着它前行,可以对抗自

作者: 素心浅阳 | 来源:发表于2018-09-28 21:35 被阅读0次

    01

    作者 北岛,原名赵振开,中国当代诗人、著名作家,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岛是中国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被世界文学界广泛视作中国最重要的诗人,他在诗歌《回答》中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可以说家喻户晓,成为了时代的标签。

    本书是作者应邀为文学杂志《收获》写的九篇当代西方诗人传记合集。每篇传记2万字左右,通过介绍这九位诗人重要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对诗作各种中译本进行比较赏析,来解读现代诗歌和诗歌精神。这是一本难得的由中国著名诗人撰写、系统介绍西方诗人和现代诗歌的书,出版后具有广泛影响,多次再版。

    核心内容 二十世纪,尤其是上半叶,是世界诗歌史上灿烂的黄金时代。北岛认为,当时每个诗歌大国都有一根由最有影响力、水平最高的诗人组成的“金链”,他们的诗作彼此应和,是精神上对人类苦难的伟大承担和点石成金的语言的完美结合。本书介绍了九位西方大诗人的生平和主要诗作。

    02

    《时间的玫瑰》的书名,也是北岛一首诗的名字,这首诗写道:“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的玫瑰。 当鸟路界定天空,你回望那落日,消失中呈现的是/时间的玫瑰。”这是他写给诗歌与诗人的颂歌。

    本书中写到的九位诗人,是经过北岛反复权衡的。北岛谈论世界诗歌,有一个自己的专属名词,叫金链。北岛认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世界诗歌历史上最灿烂的黄金时代,那时的诗歌第一次冲破语言民族界限,获得了国际视野,这个时代从二战结束后开始衰败。

    当时,每个诗歌大国都有一根诗歌金链,由最有影响、水平最高的诗人组成。书里写到的这九位诗人,就是北岛认定的构成二十世纪诗歌金链的诗人,既代表本国也代表整个二十世纪诗歌黄金时代。在世界诗坛上,他们也都是公认的伟大诗人。

    他们是西班牙的洛尔加,俄罗斯的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和艾基,奥地利的里尔克和特拉克尔,犹太德语诗人策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默和英国的狄兰·托马斯,其中,特朗斯特罗默和艾基,和北岛是好朋友。

    此书有三个观点,第一,诗歌能不能翻译?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也是个关键问题,如果不能翻译,我们读这本书的意义就少了一多半。第二个话题,我们来说说诗人们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有怎样的关联?第三个话题,诗歌为什么能感染我们,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03

    在北岛的讲述里,现代诗歌的精髓是什么?这种精髓,能不能通过翻译来传达?

    我们先来界定一下,本书讨论的诗歌范围是什么?这本书里写到的九位诗人,写作的都是自由诗,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新诗。新诗和旧体诗是相对应的。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旧体诗,对结构和格律的要求都很严格。比如中国的古诗发展到唐代以后,不仅对诗的长短结构字数、对仗平仄有严格要求,就连押韵也必须依照韵书。而自由诗,顾名思义,就是结构自由,从段落、节奏和音韵上,都不再做严格限制了。自由诗在十九世纪末出现,一般以美国大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作为确立标志。

    到了二十世纪,自由诗成为了世界诗歌的主要趋势,这种潮流背后,是二十世纪的艺术观念下,各国诗人们都在进行文化反思,追求用更自由的形式来解放诗歌语言。写自由诗虽然没有传统上的限制,但不一定就容易。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博尔赫斯认为:“在所有诗体中,自由体是最难的……古典形式向你提供一种格律,反倒容易些。”而写一首自由诗,该选择什么结构,甚至到哪一句该结束,都得诗人自己来决定。

    说完自由诗,我们来解释一下诗歌的精髓,如果按照本书中诗人们各自的描述,就有点儿难归纳了。诗人们的语言经常诉诸感悟直觉,不追求逻辑严谨。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默认为,诗就是“凝练,言简而意繁”。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说:“哲学家旨在把可说的东西弄清楚,而诗人则要把不可说的东西表现出来。”这些不可说的东西是什么呢?西班牙诗人洛尔加是这么形容的:“是不可能造就的可能,和音乐一样,它是看不见欲望的可见的记录,是灵魂的神秘造就的肉体,是一个艺术家所爱过的一切的悲哀遗物。”是不是听起来既华丽又难以捉摸呢?

    我们举个例子来感受一下。电影《星际穿越》里面老教授布兰德临终还在念叨一句诗:“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这句诗让观众深受感染,它包含着人类面临绝境时的迷惘和悲哀,以及反抗命运的勇敢、探索太空的壮烈等等复杂情感,因为这句话,整部影片都显得更深邃了。在一句话里聚集这样复杂的情感体验,拥有这么强大的感染力,只有诗才能做到,这就是诗歌复杂、难以描述的精髓。这首《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是当代英文诗歌里的名篇,是乔布斯最喜欢的一首诗。它的作者狄兰·托马斯,就是本书中的九位诗人之一。

    我们就用这首诗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诗能不能翻译?按说,它能仅凭一句话触动中国观众,正说明了诗歌能跨越语言。但是,谁翻译谁知道,这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原文是:“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就有很多种译法,给人的细微感受各不相同。在具体文字对应上,该把 gentle 翻译成温柔还是温顺,该把 good night 翻译成良夜、良宵还是长夜,都让译者不好抉择,听上去也会不同。而且,中英文之间节奏、音韵的转换,更是难以处理。

    诗歌翻译,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翻译的意象需要对等。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把想要表达的情感用事物形象呈现出来,传达给读者。诗歌中的审美意象,很多都是本民族文化的沉淀,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翻译给外国读者听,很难让他们领会到杨柳代表着别离故乡、玉门关代表着边塞戎马生活。所以,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才有句名言,说“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

    北岛在书里,花费了大量篇幅和精力,对这九位诗人的代表作的中译本进行比较,最后再和他自己的译本进行对照。北岛提醒读者,阅读外文诗,必须首先明辨译本的优劣,读一个差的译本,还不如不读。北岛说:“一个好的译本就像牧羊人,带领我们进入牧场;而一个坏的译本就像狼,在背后驱赶我们迷失方向。”

    不过,北岛自己也面临一个尴尬处境,他选的九位诗人,只有狄兰·托马斯这一位英文诗人,而北岛只懂英文。他对其他诗人的翻译,都是从英译本转译来的,我们能想象,被翻译过两次,对原文的“杀伤力”会有多大,何况又是诗歌。所以,很多读者和翻译者都提出,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都不同,北岛在不懂俄语和德语的情况下,对别人的翻译提出质疑,过于武断,而且他还屡屡认为自己的译本才是最好的,这简直就是“迷之自信”。

    不过,我们应该考虑另一种因素,就是北岛的诗人身份。对诗歌的解读,需要“以诗解诗”,也就是说,想解释一首诗,最好的方法是再写一首诗,跟它形成共鸣,类似于一种再创作。北岛作为重量级的中文诗人,对于一首外文诗翻译成中文之后还是不是一首好诗,能不能传达出原来的诗意,肯定是有把握的。而且,北岛选择的这九位诗人,是他最欣赏、最熟悉的诗人,以他的文学经历,也是解读这些诗人的最佳人选。

    北岛认为,诗歌翻译虽然难度很大,但并不是不可能。译者只要和原作者达到内心情感的契合,对诗歌的理解一致,就能够实现高质量的翻译。真正的诗意,既存在于对具体语言的运用,也存在于诗人的精神力量里。他相信,诗意能够通过翻译,超越语言边界得到保留,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看来,诗歌是能够翻译的,那我们就可以接着来说这本书的内容了。《时间的玫瑰》是诗人传记,因为北岛认为,诗人的生活与写作,是解开他们诗歌创作秘密的钥匙。北岛选的九位诗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曾不同程度地影响北岛,甚至影响了中国当代诗歌。下面,我们来说说这些诗人的人生有什么共同点,他们的生活与诗歌是什么样的关系?

    04

    我们先从诗人们的生活说起。平常,我们要是说谁过日子像个诗人似的,很可能是说这个人不善经营,行为古怪,或者私生活比较奔放什么的。从诗人们的生活表象来说,这些也差不多是真的。这九位诗人,都是世界诗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虽然享有国际文学盛誉,在大学和文学机构拥有教职,但并不一定就过得富裕体面。

     比如里尔克早年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四处奔走,去巴黎解决温饱问题。大诗人艾基成名以后,参加国际诗歌活动,还要向朋友借债垫付机票钱,到了晚年,才攒钱在莫斯科买了一套小单元房,靠不多的版税生活,几乎从不去饭馆吃饭。我们前面说到的狄兰·托马斯,酗酒无度,一直生活得狼狈潦倒,住在崇拜者赠送的小房子里。而他们和我们一会儿要说到的几位俄罗斯诗人比,还要算幸福的。

    相对来讲,生活比较正常的,是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默,他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学奖,而且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过他的工作和诗歌没什么关系,他一直在少年犯罪管教所上班。诗人们的感情生活也是如此,他们会遇到一段又一段炽热、激烈甚至扭曲的感情,因为诗人的热情而全情投入,最后,大多是既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不幸。北岛说,“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困难的是如何保持生活与艺术的距离。”他们过这种生活,是由于诗人的天性,这种真正的诗歌天性,容不得世俗的利益盘算和所谓的明察世故,这也是真正的诗人和假冒诗人的根本区别。

    里尔克说,“倘若我假装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园和故乡,那就是不忠诚。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和等待。”狄兰·托马斯从来就不想寻求安稳正常的生活,他自称要造就一个“疯狂的狄兰”,在短时间内耗尽生命和诗歌的力量,在39岁时,他连喝了18杯威士忌,死于酒精和药物中毒。

    北岛在书里回忆过一位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诗坛的重要人物赵一凡,赵一凡在改革开放以后去开公司,这曾让北岛非常不解。后来赵一凡告诉北岛自己下海的目的:他要赚钱把中国的诗人们“养”起来,给他们出版诗集,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而北岛在中年以后发现,幸亏赵一凡的理想没有实现,否则,将会给中国诗歌带来灾难,真正的诗人,必须去过和他的诗歌相通的生活,也就是那种我们普通人觉得有点儿问题的生活。

    所以,诗人们的困顿和痛苦,往往是主动的选择。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诗人和命运的关系,有个著名的论断,叫“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古文中的穷,并不是指经济困难,而是说遭遇困顿、没有出路。诗人在这种处境里,经过忧郁悲愤的刺激,结合自身的敏感和天才,才能写出伟大的诗歌。洛尔加评价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话,也可以应用于本书中的所有大诗人,原话是,他们“离死亡比哲学近,离痛苦比智力近,离血比墨水近”,他们不只是调动技巧和智力在写诗,而是投入了全部的情感来写作。这种情感体验里,如果痛苦的成分太大,甚至会吞噬诗人。

    保罗·策兰是使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他在青年时代赶上了二战,前半生一直在逃亡,先后经历过不同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由于目睹了太多亲人和族人的死亡,他在24岁时就写下了传世之作《死亡赋格》。这首诗制造出紧迫而单调的节奏,其中有一句“把死亡曲奏得更好听些 死神是来自德国的大师”,至今还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换一个别的人,也许会努力摆脱这样的记忆,让自己从痛苦中走出来,但这不是诗人的选择。

    策兰选择面对自己强烈的内心冲突,把这种悲剧感表现出来。他在一首《数数杏仁》的诗里写道,“数数杏仁,数数苦的让你醒着的,把我也数进去”。这首诗是策兰写给在集中营里被枪杀的母亲的,他的母亲当年常烤杏仁蛋糕,这是策兰的童年记忆。杏仁是苦的,隐喻着整个犹太人的命运,他用数数的方式,把读者和自己都拉进这种苦难体验里来,让所有的人都要清醒地记住这些苦难。这首诗最后写道,“使我变苦,把我数进杏仁。”这个结尾,暗示着策兰的人生结局。1970年,他终于无法再忍受长期的痛苦抑郁,从巴黎塞纳河上的一座桥上跳了下去。有些诗歌,由于意象晦涩,以及先锋化的语言,确实难以理解,但我们不能贸然怀疑诗人的真诚,至少,要看看这位诗人是怎样生活的。

    北岛说,在某种意义上,诗人生来注定是受苦的,但绝非为了自己。他选择的这些大诗人大多有着特殊的精神力量,会主动背负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苦难。这种精神,在俄罗斯诗人身上体现得最淋漓尽致,这既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文学传统,也是特殊的时代背景导致的。比如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为了在诗歌中表现民族苦难,都牺牲了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

    曼德尔施塔姆因为写诗讽刺当时的国家领袖而被流放。在流放中,他进入了诗歌创造的高产期。刑满之后,他很快又再次被捕,最后在被押解前往西伯利亚途中,因为极度衰弱而死。五十年后,曼德尔施塔姆得到了平反。与他同时期的苏联作家爱伦堡写道:“我的许多同龄人都陷入时代的车轮下。人的命运并不像按照棋路下的一盘棋,而是像抽彩。”而曼德尔施塔姆并不是因为倒霉,他对诗歌有主动的使命感。曼德尔施塔姆实际上是个胆小的人,但有一次,他在宴会上,看到一个喝醉的秘密警察在胡乱填写枪决人员名单,突然冲上去撕毁了名单,之后,他十分恐惧,连夜从莫斯科逃往乌克兰。这个场面虽然不算特别英勇,但却是真正的人性和尊严。

    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位俄罗斯诗歌代表,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帕斯捷尔纳克虽然很早就在苏联诗坛享有盛誉,一度成为诗坛的代表。但由于创作风格不符合主流而越来越受到排挤,在四十几岁以后,他已经不能再发表诗作了,只能靠翻译度日。 在56岁那年,他决定写作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他的理由是:“我对时代有一种巨大的负债感,我想要偿还。对我来说,有责任对时代表明立场,我想记录过去,为那些年代俄罗斯美好高尚的一面而骄傲。”这本小说历时十年才完成,书中的主人公日瓦戈医生的遭遇,代表了整个时代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帕斯捷尔纳克把自己无法发表的25首诗,全部附在了小说之后。

    1957年,《日瓦戈医生》被悄悄带到意大利出版,并且获得了第二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随后,帕斯捷尔纳克开始受到官方的批判,还被作协除名。面对驱逐出境的压力,帕斯捷尔纳克宣布放弃诺贝尔奖,他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祖国。他对参与批判自己的作家们说:“我不指望公平,将来会为我平反。而我事先就原谅了你们。”一年多以后,帕斯捷尔纳克因肺癌发作去世。许多人从莫斯科赶来,背诵他的诗作《哈姆雷特》为他送葬,这首诗写道:“然而整个剧情已定,道路的尽头在望。我在伪君子中很孤独。生活并非步入田野。”这是帕斯捷尔纳克的心声,他清楚自己的使命:诗人无法超越时代,唯一能做的,是为他的生活诚实地作证。

    北岛认为,俄罗斯诗歌金链上的这几位诗人,具有独特的原创性。他们的诗歌,是对人类苦难的伟大承担和点石成金的语言技巧的完美结合。下面我们来看看诗歌为什么能感染我们,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

    05

    有这么一个说法认为,“凡是能感动人的诗就是好诗,感动的人越多,这首诗就越好。”初听,好像有点儿道理。其实未必,感动分成很多层次,如果仅仅是浅层次的减压和宣泄,一条商业广告或者一只猫就能做到。诗歌的感染力,是能触动和唤起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深刻情感体验,这是很难被其他形式替代的。一首真正的好诗,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首先,好诗必然是优秀的语言表达。北岛提到,诗歌与小说的衡量尺度不同。要是用刀子打比方,诗歌好在锋刃上,而小说好在质地、重量、造型等整体感上。比如说,小说可以有一两个段落写得拖沓干涩,尤其是长篇小说,几乎很难避免这个问题。但是好诗追求的是用最佳的方式安排最佳的文字,决不能使用习惯性的陈词滥调,为了尽量表现难以表述的含义,诗中的每个字都必须精确。不可能说一首诗什么都好,就是语言平庸了一点儿。曼德尔施塔姆写一首八行的诗,经常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进行成百上千次修改,有时,一首本来意思很清楚的诗,经他一改,反而会让人看不懂。

    为什么诗歌在文学形式中的地位崇高呢,就是因为大诗人会对语言做出原创性贡献。比如说,李白的伟大之处不一定在于思想,而是他表达的情景和感受,几乎总是中文能对这件事物最完美的描述。老话说的“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李白就总是那第一个人。《时间的玫瑰》写到的西班牙诗人洛尔加,也是这样的诗人。

    洛尔加是诗人兼音乐家,不仅语言技巧精湛,而且能够完美展现西班牙语的音韵美和节奏。他特别痴迷一种叫“深歌”的西班牙民歌,他的名作《梦游者谣》,就是从吉卜赛歌谣的音乐节奏中转换来的,这首诗写道:“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绿的风,绿的树枝。船在海上,马在山中。影子缠在腰间,她在阳台上/绿的肌肤,绿的头发,还有银子般清凉的眼睛……”这首诗的语言和形象非常精美,“船在海上,马在山中”这样的句子,带有中国画的意境。据说,这首诗用西班牙语读起来音调婉转自如,回旋迭荡,语言的音乐性被发挥到了极致。上世纪三十年代,诗人、翻译家戴望舒到西班牙旅行时,发现人们在街头弹唱的歌谣极为动人,绝不是一般的民歌,他问作者是谁,回答总是:这首歌是洛尔加留下的。

    其次,好诗的意象,经常会超出普通的体验,具有强烈的震撼性。现代诗歌很少有连贯的叙述情节,而是依靠动态的意象排列来传达感受。这种排列组合,经常超出逻辑,连诗人自己也解释不了。狄兰·托马斯的名作《通过绿色导火索催开花朵的力量》,开篇是这么几句:“通过绿色导火索催开花朵的力量/催开我绿色年华;炸毁树根的力量/是我的毁灭者。/而我哑然告知弯曲的玫瑰/我的青春同样被冬天的高烧压弯。”这首诗中的意象,处处充满矛盾的修辞法,用北岛的评价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平衡,随便改一个词,就可能毁掉整首诗。而狄兰·托马斯却把这些强烈的形象和动态神奇地组合在了一起。

    当北岛他们第一次听这首诗时,被诗的节奏和辉煌意象震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可能我们需要一些诗歌训练,才能领会到这首诗究竟有多厉害、厉害在什么地方。但这起码给我们一个联想:那些听上去非常顺耳,充满小情调、小伤感的诗或歌词,恐怕没有多好。原因是,它让我们留在情绪和阅读舒适区里,没有任何超出体验的惊讶和震撼,并不比我们高明多少。

    接下来要说好诗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最重要的,好诗能够为我们提供深沉的生命体验。这种触动,不是我们前面说到的浅显直白的小触动,而是一种来自于诗人灵魂深处,通过诗歌传达的独特和深沉的感受。这些感受,要是诗人不说出来,读者就很难体会到,这也是诗歌最难达到的境界。凡是跨越语言和时代,带给读者持久感动的佳作,几乎都是这样的诗。

    里尔克早年曾在欧洲近50个地方居住逗留过,这种漂泊生活,带给他一种特殊的生活体验,他把这种体验化为哲理性思考,最后变成一种生命体验,写进了短诗《秋日》里,北岛认为,这首诗完美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它的高潮部分是最后一节,我给你朗读一下:“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这个场景,像一个由近推远的电影镜头,凄凉而不绝望。诗人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漂泊生活,对孤独的困境实现了彻悟,而这种彻悟,对我们非常有启迪。

    对于同样在外漂泊、充满困惑的人来说,这首《秋日》,真是触及了痛点,仿佛是为今天的我们所写的:“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是啊,就是要这样坚定执着地生活下去。

    圈重点:

    关于《时间的玫瑰》这本书,我们的解读就到这里。

    第一, 诗歌能不能翻译?北岛认为,虽然很难,但是可以,而且非常必要,因为诗歌是人类精神的共同财富,诗歌的感染力能够跨越语言。

    第二, 二十世纪的伟大诗人们,有什么共通点,他们的生活与诗歌是什么样的关系?表面上看,这些诗人的生活充满矛盾和困窘,有的诗人还要面临着生死考验,但他们主动接受了自己的诗人命运,将承担民族苦难、用诗歌来表达时代与人性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是他们诗歌能够传世不朽的最根本原因。

    第三,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好诗会通过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音韵与节奏、富有震撼力的意象来感染读者,其中最重要的,是诗人对生活独特而深沉的感受。

    有人说,现在的人忙得连书都没时间读了,更别说读诗了,何况还读不懂。看完《时间的玫瑰》,我们也不一定就能马上读懂现代诗。毕竟,现代艺术普遍比较难欣赏,需要一定的训练和经验。读懂诗有什么用处?这是个不大容易回答的问题。读懂诗歌的用处,也许可以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诗来解释:“带着它前行,可以对抗自觉绝望的思想。”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安迪在小黑屋里被关了三个月禁闭,别人问他你怎么能受得了,他微笑着说因为有莫扎特陪着我。这种陪伴,既能使一个人在日常世俗中获得超越,更能让他在绝境里得到慰藉乃至拯救。优秀的诗歌和音乐,都有这样的功能。所以,就像那句话所说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诗也还是要读的,万一读懂了呢?

    最后,将北岛的同名诗《时间的玫瑰》的结尾送给你:“镜中永远是此刻,此刻通向重生之门,那门开向大海,时间的玫瑰。”祝你能找到感动你的那首诗、那位诗人。找到之后,你会发现,它真的能让你变得更从容、更强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素心浅读Vol.59 | 《时间的玫瑰》:带着它前行,可以对抗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rm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