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讲消费降级,世道艰难,几乎所有人的都在焦虑。消费降级到底是什么概念,世道艰难又是什么程度,我并不能很清楚的分析,只能根据自己身边的事情,说一说感受。
作为一个老家在河北底层,如今定居一线城市的人,我常年需要在这两者穿梭之间。前者为故土,后者为生活。这两者之间的经济到底有多大差异?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像两个世界。
先拿工资来说。
前一段回家,我妈所在的幼儿园在招幼教,给出的工资是1000/元,我想了一下说,“是有点少啊”,话刚出口被老爸截住了,“你知道你婶婶他们帮人家在地里割韭菜起早贪黑每天只有50块钱吗?”我瞬间愣住了。婶婶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乐天派,持家有度,邻里和睦。记得小时候,她每次只有在叔叔回家的时候才会去买肉。我堂妹(她女儿)问她:为啥只有爸爸回来才吃好吃的,她乐呵呵地说,因为我们一家都只要靠爸爸挣钱啊!农村冬天有屯白菜的习惯。叔叔节省,坏掉的白菜舍不得扔,看见有坏的也会心疼的说几句,但是他又不做饭,并不知道有多少白菜,所以婶婶为了避免夫妻拌嘴,一发现坏的就趁他不注意扔到墙外面去。 我一直觉得她有大智慧,论个人魅力,比起我妈来,我更喜欢婶婶。我也一直认为,能把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的家庭妇女是有大智慧的,但是从商业价值来说,她是“不值钱的”。而作为男性的劳力者,去粮库扛粮食,就是那种重体力劳动,每天100块。
而与此同时,在北京,我所住小区的肉食店在招工,4000/月,而且招了有两三个月了还没有招到人。
再拿消费来说
我自己家父母很少在外面吃饭,只记得有一次,老爸宴请家里的亲戚,订了当地比较好的一桌酒席,标准的十道菜,有鱼有肉有虾有狮子头,一桌240。对,你没有看错,一桌240。据说还有一桌150,180档次的。而就昨天,我刚刚买了一斤半的排骨回来炖,仅仅生的排骨,花了70。如果两个人出去吃饭,200以内都是最普通的,也就是必胜客和家常饭。稍微想改善下,就要300~400的预算。一份寿喜锅168,一份鳗鱼饭150,这还只是环境菜品都稍微好些的餐厅,还只是两个人。
就不提年轻人平时的消费了,一个哈格达斯冰淇淋球35,一杯星巴克28,一个好利来的半熟芝士40。之前有朋友同事请喝星巴克,就难免要回请,每次排队结账的时候,我都有深深地罪恶感,婶婶一天的辛苦,换不来我手上的这两杯星巴克。后来就慢慢以不喝咖啡为由去的少了。
至于女生的口红包包护肤品更是不能细算。我托人从免税店带的雅诗兰黛,已经是能买到的最低价了,一个精华一个眼霜套装910。古奇一个包包6000+,最日常的coach从国外奥莱带回来600+。更不用说年轻姑娘用了彰显的香奈儿和LV了。
常年在这两地的穿梭间,我逐渐把自己变成了变色龙,不惊讶于老家的底价格,也不动声色于北京的高消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在北京生活得很好。北京八九万的房价,对比与老家四五千的房价,实在无法判断哪一种生活更好。
今年一直在说消费降级,大家都在感慨世道艰难,今年经济形势非常不好,而物价一直在飞涨。前不久,在小区附近发现了个菜市场,步行二十分钟左右。那里土豆胡萝卜、洋葱都是1.5一斤。我三块钱买了两个大茄子。石榴按盆卖,一盆四到五个。一把抓不住的桃子6块钱一斤,稍小些的10块钱3斤。鲜鸡胸肉8块钱一斤,鸡肝3块钱一斤,我给家里的猫买了跟猫粮搀着吃。香菜没办法,还是30~40一斤。算是我们俩发现的一块宝地,每周光临一次,平日里就在超市买些鲜疏补充。 也算是变现抵消了物价飞涨的一部分吧
离家十数年,实际上早就习惯了这种差异。但是昨天,老友转发一条众筹求捐款,他的同班同宿舍的哥们,家住河北邢台的一个农村,29岁,直肠癌。我捐完之后很久不能平静。信息里显示,已花费20多万,其中十几万都是借的。北京的朋友有些不能理解,可是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供养孩子上大学,再劳作几年,毕生积蓄也就五六万,实属正常。而转过身去,又和同事之间讨论起幼儿园每月高达万元的学费。
与其说写这篇文章,不如说是对生活本色做个记录。我也不是非要把自己变得朴实无华,只是精美绝伦的朋友圈看多了,想知道自己原本的样子,就像再多的场合需要高跟鞋大放异彩,漫漫长途,还是要平底鞋来走。
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想传播负能量,生活在哪儿都不曾轻松。我想说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去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又该如何找到出路,才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