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我们明白很多,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之所以倍感亲切,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错误的行为缺乏足够的觉察能力而浑然不觉,仅凭着一种思维惯性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64238/7348c5406784b1db.png)
众所周知,抱怨是味毒剂,不但摧残了自己的面容还会为生活招来厄运。如果我们能有觉察一定会像丢垃圾一样斩钉截铁扔掉它。
可惜,我们有时会不知不觉落入它的圈套,被它牵引而阵脚大乱。
比如,每天面对滚滚而来的工作,不乏尽是琐碎难缠让你处于进退两难之境,搞得自己疲惫不堪。在这种情况下稍有不慎就陷入抱怨的漩涡。
“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不但在心底涌动,而且挂在嘴边。
曾经有个朋友,现在想来他好睿智啊,若干年前就指出过我的毛病“动不动就为什么”,可惜当时没有仔细回味他的话,直至现在、此时此刻写文章想要梳理自己思路的时候才猛然回想起他当年给我的善意提醒。
终结这种“为什么”的武器就是”没有为什么。”
“为什么”本身就是对他人、对自己处境的一种不认可不接受。而一旦无法接受现实,就是抱怨的开始。
当一个人说着自己很忙的时候,隐约有种以成功者自居的自豪感,而说不忙的那位自觉从气势上就弱了三分,好像站位低人一等。
然而忙与不忙只是表象,并不等同于忙就有价值,忙就高人一等。其实忙碌有时只是一种被动的态度,意味着你搞不定你现有的生活。
忙得没有时间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所以,蒋勋才在《生活四讲》中解读“忙”就是“心死”。
当我哭丧着一张苦瓜脸被忙碌的工作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心情烦躁不堪,各种抱怨的话讲不完,似乎自己是天底下最累的一个,貌似是公司的功臣与顶梁柱,胸前应该挂满各种勋章。然而,公司却没有丝毫领情的迹象,于是内心轮番上演各种愤恨不满不平衡的冲突大戏。
一个人开车的时候是和灵感相接的时候。我是在有天早上上班途中顿悟的。开车行驶在海河东路上,想着到底是哪里错了。果然灵光一闪,内心深处的声音告诉我,我已钻进一条死胡同,被“抱怨”病毒感染。所有一切不舒适的感受都是病发症状:工作多了,“敌人”多了,事情不顺利了,身心疲惫了。。。。。。
若继续任其发展,就会被毫无价值的抱怨淹没下去,直至生命力完全丧失。显而易见,这种结果可不是我想要的。
每天工作并不清闲是事实,可难道不能换种角度来看待吗?
我不是忙,忙是心已死去,没有活力,更没有好奇心与这个美好的世界相连接。
我是每天生活都很充实。
山下英子曾在《断舍离-----心灵实操篇》中提到一个概念“俯瞰力”。如果我们能把这个概念加以运用,当身体被卷入繁琐的工作中时,有能力抽离出来,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观察自己和别人,在思考中去繁就简,就会大大弱化疲惫的心态而会变得平静而喜悦,因为你不是在单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你是在塑造自己。
可以把自己想象为一个艺术家,作品就是你自己,你在精心打磨塑造自己。在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中适当注入一些艺术元素,也许有助于更好地跨越你以为你逾越不了的沟坎。
我正在慢慢转换思维,发现自己的变化,感受别人的变化,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趣。
生活是一场游戏,我们把它变得好玩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