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一个成语,故事记录在《左传》桓公十年。意指因手中有宝物而致祸。这样的故事古来屡见。
唐初时期,有一位杰出的诗人,刘希夷,留下了一首著名的《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便出自这首诗。刘希夷写成诗作后,自觉得意,便找到自己的舅舅,宋之问。
宋之问是初唐时期著名诗人,对唐诗理论多有建树,奠定了唐诗基本格律规范,为日后唐诗发展繁荣奠定基础。
不过宋之问人品历来为人诟病,与其齐名者是沈佺期,二人合称“沈宋”,二人有共同特征:人品不好,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所不为,最为后来读书人嗤之以鼻者,是二人都攀附权贵。宋之问当年攀附武三思,后因武三思谋反事发,受到牵连,被发配岭南,南下路过浙江灵隐寺时,诗兴大发,留下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名句,不过据传,其只是做出“楼观沧海日”上联,对不出下联,闪出一个老和尚,说:“何不对门对浙江潮”,之后老和尚便消失了,据说这个老和尚就是骆宾王,不过都是传闻。我2009年时在兰州的一个书店见到过一本“沈宋合集”,在序言中说道:“沈宋二人未必如传说中那般龌龊。”(大义,原话记不得了)这里编书人大有“为圣人晦”的意味,不过也只敢用一个“未必”。
刘希夷找到宋之问后,宋之问感慨,小小年纪(刘希夷当时二十多岁)便写出如此诗文,前途不可限量,宋之问便和自己的外甥商量,说:“你看你小小年纪就写出这样的诗,将来一定能写出很多好作品,你舅舅我写了一辈子,也没能写出这样的诗篇,你看你不行把它让给我。”刘希夷自然不同意,宋之问便将自己的外甥杀害了,先用木棍将其打晕,然后用土囊压盖身体致死,当时的解剖技术检验不出来,认为是自然死亡。
著名的数学家费马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数学定理,叫“费马大定理”。我们都知道,a的平方加b的平方等于c的平方,在自然数中可以找到这样的三个数成立,问题是如果换成3次方,或更高的n次方,还能不能在自然数中找到这样三个数,费马认为不能。一个夜晚,费马阅读丢番图的名著《算术》时,看到毕达哥拉斯定理,想到了这样的问题,并在书籍的边上(margin)写下:“我对此命题有一个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的空白太小,写不下。”费马死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著时,发现这个定理,有人产生兴趣,开始研究,渐渐发现,这个定理并不像费马所讲,它不简单,于是,有大批优秀的数学家投身其中,终于在1994年,由英国的怀尔斯(Andrew Wiles)证明了这个358年的难题。
怀尔斯证明过程,历时八年,八年中他没有和任何人提及这件事,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整天在忙什么,为了隐蔽自己,他不和任何人讨论有关费马大定理的问题,他将自己的大课题拆解,发表一篇篇不痛不痒的小论文,给人一种江郎才尽的错觉,在1994年的国际数学大会上,怀尔斯要求做一个报告,没人知道他报告的内容,在整个讲述过程中没人知道他到底要得到什么结论,直到他讲完,在场的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费马大定理被证明了。
后来,有人采访怀尔斯,为什么要这样时,他说,如果有人知道我有能力证明费马大定理,我可能活不到今天。
将自己手中至宝密不示人,是一种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