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后,人越发的懒惰起来,虽然也有坚持每天运动但是运动时长和消耗远没有酷暑时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始慢慢变胖。看到体重秤上的数字有上升的趋势又开始刻意的控制饮食和加大运动量,像这样反复的间歇性自律在生活中常有。
每周复盘结束后,发现自己在运动,睡眠上不足就会加倍的去补偿和改变,然而并不能坚持多久;看到自己上周的阅读不足,输出受困就开始报复性的听书,看书;看到最近很久没有和朋友联系聚餐了,然后周末就疯狂约饭。
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发生,但是大多都是短暂且非持续性的。很多时候是受到外部的刺激或者比较之后意识到短期内的问题,于是就开始抱着痛下决心的毅力去改变。结果自然大多是以失败告终,大多数原因是因为这些改变背后的动力仅靠短期的冲动和毅力去支撑,无法长期持久的保持下去。
周末一起运动的社群里,有个伙伴提到刚刚开始运动靠的是外部的刺激例如看到别人穿很好看的衣服,而自己因为发胖穿不了,这种刺激促使自己开始运动;但是在坚持运动的过程汇总慢慢觉察到运动带来的改变,于是转变对于坚持运动这件事的看法后,每天运动就不再是完成一项任务,更多的是享受运动带来的改变。
正是这种思维的转变才让原本短期的冲动性改变转变为长期的坚持。回顾自己改变过程中主要分2种情况,一种是受到巨大挫折,倒逼着自己不得不做出改变;另一种则是受到外部的刺激做出的冲动性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的经历都是较为普通和平常的,做出改变的动力大多也是源于生活中的一些外部环境带来的刺激从而做出的调整与行动。在环境刺激之下做出改变的同时倘若我们能及时从中找到这件事与我们的人生之间的长期关系,那么坚持做这件事的动力也会更加强烈。
间歇性的自律行为是启动键,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很多情绪上的阻力,开启一项行为动作。但是想要长期坚持下去就需要我们在行动中不断找到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持续的保持下去。
自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违背人天生追求舒适的天性,但是只要我们克服困难,找到所做事情的意义就能更加轻松的坚持下去,将行为培养成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