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据调查,在我国的0~4岁儿童中约有2.7%的不同程度的残疾儿,其中发育各种类型的发育迟缓约占70%。
发展迟缓儿是指6岁以前的儿童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认知、语言、沟通、心理或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有落后或异常。常见的发展迟缓类型有:认知发展迟缓、语言发展迟缓、动作发展迟缓、社会情绪发展迟缓、全面性发展迟缓及非特定性发展迟缓。
如2月龄不会和妈妈对视,逗引不会笑。
3月龄不会发声,仰卧位头眼不能水平追视移动玩具转动180度。
3月龄下肢僵硬,换尿布困难,肌张力低下身体发软;自发运动减少;单侧肢体活动比对侧明显少。
4月龄坐位时头后仰,不能转头向声源。
4月龄手握拳不松开,俯卧位不能抬头,下肢屈曲,臀高于头。
5月龄不会翻身,不会用手交物品送进口内。
8月龄不会独坐,不会双手传递玩具,不会区分生人和熟人,听到声音无应答。
10-12个月不会爬,不会扶站和扶走;不会拇食指对捏抓小物品;不会听语言用动作表示,如摆手表示再见或拍手表示欢迎;不能有意或无意的发“爸爸“和“妈妈”音。
18个月龄不会独立行走,不会有意叫“爸爸”或“妈妈”,不会按要求指人或物,不能讲5个单词不会模仿动作或发音。
2岁栏上楼梯(台阶),不会不会跑,不会使用两个词句子。没有意义的语言。不会用勺子吃饭。
2岁半走路经常跌倒;兴趣单一、刻板;不会说2~3个字的短语,不会示意大小便。
作为家长,当看着别人家的宝宝1岁就能到处走,或者不到2岁就可以说出好多个字和句子,有些家长会担心自己的宝宝是否发展迟缓了,我想这种担心也是正常,可以理解的。
当然,宝宝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并且有一定的里程碑,但是这些发展的过程也会受到先天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产生个别差异。当然,一定范围内的差异是可接受的,通常里程碑3个月内都算是可接受的范围,可通过加强刺激及练习,让宝宝迎头赶上。
若是在6个月仍没有出现应该要具备的能力,也就是落后了6个月,家长就需要多留意,带宝宝到医疗机构做进一步的评估。
当宝宝在各方面出现明显落后其年龄应具有的能力时,就应尽快寻求心智科、小儿神经科或复健科医师对宝宝进行评估,确认宝宝是否有发展的障碍而导致发展迟缓。
在发现宝宝某项发展似乎晚了一步时,爸爸妈妈也应该先思考的是:宝宝是否缺乏这方面的练习和机会。
比如说,到了1岁宝宝应该会用两只手拿住小杯子,但是宝宝却仍然不会,爸爸妈妈回想一下,是不是过去都是自己抢着帮宝宝拿杯子让他喝水,剥夺了他练习的机会。发现原因后,照顾者便可针对该项迟缓的动作进行训练,每天进行,且持续一段时间,若是宝宝始终没有进步,爸妈就真的要担心宝宝是否是发展迟缓。
总之,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有些异常的发育情况的时候,就应该尽快的找儿科保健科或神经康复科的医生诊治。
(22年度写作营第126篇1121字,累计20300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