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两种神的差异 (奇迹课程常见问题解答 04)
《奇迹课程》中的上主和《圣经》中的上主是否是一样的?
在《课程》里,耶稣毫不含糊地声明,上主没有创造这个世界,因而仅就这点他就显然不同于犹太-基督教的神。《圣经》的上主是个二元的创造者,他用说出的话来创造了一个物质的宇宙。如《创世纪》开宗明义地说:“ 上主说,要有…… ”于是这个世界乃至万象众生都成了存在于他之外的个别实体。所以实质上,《圣经》的上主是通过在他之外投射出一个思想或概念来创造,形成一个物质的 “ 现实 ”,这即是我们在《创世纪》中所看到的故事。
但这两种神的差异甚至更深远。《圣经》的上主绝对是一个将罪当真的人,因此也一定会对它作出反应,首先是通过惩罚,而后通过救赎计划,而且它的拯救和宽恕要通过受苦和牺牲他神圣的仆人(见《旧约》的《以赛亚书》)和他唯一的圣子耶稣(《新约》)来赢得。《奇迹课程》中的上主则不同,他不是一个人格的存在因而也没有这些神人化的人类特质。这个上主甚至不知道分裂(《课程》的分裂和圣经的 “ 原罪 ”是同义词),因而也不会、也无法对它作出反应。
所以,《课程》中的上主不是正统宗教中的神,当然也不是《圣经》中的神。事实上,我们的本源是超越于所有的概念和神人同性论的,与《圣经》中的神完全不同,后者具有特殊的爱(是一个有他的选民的上主)和特殊的恨(是一个惩罚的上主),这一切与小我的思想体系相得益彰。先前提到的 “ 无明乱世的法则 ” 一节中给了这位《圣经》中的神绘影绘声的肖像,这神把罪当真,因而显露了它与小我的渊源,或者更确切地说,它反映出《圣经》作者们的小我:
乱世之法所凭据的傲慢心态,在此更为一目了然。这个原则有意自行界定创造实相的造物主之真相:祂必作何想,祂必信何事,必会作何答复等等,并且还深信不疑。你甚至不必向祂探问一下,你加在祂头上的信念究竟有几分真实。上主之子会这样告诉祂,祂别无选择,祂若不接纳他的观点,就表示祂错了。……因上主若不可能是错的,就必须接受上主之子所相信的自己,并为他那副德性而痛恨不已。
你可看出第三条原则如何增强了你对上主的畏惧。如今,你更不可能在困境中向祂求助了。因为祂从此成了一切的罪魁祸首,你的 “ 仇敌 ”;对祂伸冤,会有何用?……如今,冲突已势所不免,连上主都无法挽救。如今,连他在人间的救主都与他为敌,还有什么得救的希望?
从此再也没有解脱及出路。救赎成为一种 “ 迷思 ”;上主的旨意只是为了报复,而非宽恕。从此,任何救援都没有成功的希望。最后只有毁灭一途。连上主都好似在助纣为虐,存心打倒其子。不要以为小我能帮你逃避它所乐见的结果。
非常清楚,这幅肖像不仅是每一个相信分裂之人心中的小我之神的原型,而且也是《圣经》的《旧约》、《新约》强烈表达出来的肖像。再强调一下,这神是这样一个形象,他相信罪的真实性,以及通过惩罚来救赎它,因而受苦和牺牲成了他伟大救世赎罪计划的主轴。而按《奇迹课程》所教导的,一旦给予分裂的信念任何真实性,无可避免地就落入小我的妄念体系中了,小我之神肯定被视为一个复仇者。这就是我常说的 “ 俗世三位一体 ”:罪、咎和恐惧:小我的思想体系成功地安插了分裂,而后又定它为罪。随之而来的是对罪的心理体验,而后咎就产生了。于是小我之神就要惩罚,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上述引文中的恐惧的起源。
尽管如此,所有这些神智不清的信念背后那充满爱的真神依然在那儿,他只是在 “ 等待 ” 其沉睡的孩子们的心灵从噩梦中觉醒,回到他们根本就不曾离开过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