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那会儿,我经常在晚上和几个舍友出去撸串喝酒。
但实际上,我们撸的不是串,是人生;喝的不是酒,是寂寞。
咬一口大腰子,痛骂学院教师种种不公,
烤两串羊肉,对各种社会现象大肆批评;
喝一口酒,我教舍友如何为人处世,
再饮一杯,舍友分析马云何以成功;
嘬一口香烟,我夸舍友义薄云天,可成一番大业,
又点上一支,舍友赞我慧眼如炬,日后必是大材;
我们沉浸在一种众人皆醒唯我独醉,遗世而独立的快感之中。
在互相吹嘘的氛围里,营造出一种彼此都很有收获、茅塞顿开,明天就能顿悟搞个大新闻的幻觉。
虽然第二天醒来还是一屋子的人吆五喝六的打LOL,但因为空虚无聊的大学生活,只有在喝酒撸串时才能够获得这种虚假的良好自我感受,所以我们一直乐此不疲。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原来那个时候我虽然和舍友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基情”,
但我们却一次次的在烧烤摊边、在夏夜的凉风中、在对旁边露出大白腿的女生的掩饰眼神中,干着“精神互撸”这种基情四射的勾当。
什么是「精神互撸」?
其实你对此并不陌生,甚至还相当的熟悉。
旁友,你听过出租车司机们高谈阔论国际政治吗?
兄弟,你见过大谈“互联网思维”的十八线产品经理吗?
同学,你看过“高端精英”们在知乎酣畅淋漓的装逼吗?
我给“精神互撸”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精神互撸”(Mental Mutual Masturbation):两个或一群人在一起谈论一些宽泛的概念、和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从而获得一种优于他人的自我感受,在惺惺相惜、互相吹捧中共同营造一种智力上升的幻想。
我们之所以会和别人精神互撸,归根结底其实在于生活的空虚、和「自我认同」的缺乏。
所以精神互撸这种情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和一个人的社会阶层与心智的成熟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越是底层又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比如广大杀马特、“社会人”等群体,越是喜欢精神互撸。
他们热衷于摆场面、讲义气,在「喊麦」的“我弃江山、忘天下”、“败帝王 我斗苍天”的所谓的“霸气侧漏”的歌词中,共同营造出一种“我们这个群体更潮流”“我们社会人最有种”的群体优越感。
但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学历背景」、「体面的工作」、「优渥的生活」、「足够的财富」等这些主流社会上支撑一个人自尊的东西,
所以不得不通过抱团的形式,“硬造”出另一种价值观,将他们这个群体所能够拥有的一些特质,打造成一种更为“优越”的标签。
要注意,在这里我们不是在宣扬“穷人有罪”这种价值观,而只是在陈述这样一个客观的事实:主流社会的确会以一个人的物质层面的资源拥有度来评判一个人。
所以不仅底层的人喜欢精神互撸,一些有钱的、社会上层的,同样也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也会喜欢精神互撸。
古有魏晋时期的“清谈”,也就是一帮名士大夫,围绕着“天地生于有、还是生于无?”这一类的傻逼问题展开讨论,比的就是看谁说的更让人听不懂;
今有打着辩论名义的娱乐节目《奇葩说》,双方辩手使用偷换概念、混淆主题、用情感扰乱事实等手段来“假装双方在辩论同一个问题”;
同样,一些小众电影、小众音乐的爱好者,小说、影视剧、明星的死忠粉等等,也会有一部分里存在着群体内“精神互撸”的成分。
参加了工作之后,每一年都特别特别的忙。以前固定的朋友聚会,基本也没有时间再去参加。
一方面是没有时间,另一方面也越发觉得,所谓的老朋友、老兄弟聚会,也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大型“精神群P”而已。
推杯换盏,你来我往,“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各种语重心长的相互交代,我是觉得,这样的社交没有丝毫的意义,也只是纯粹的在浪费时间。
我能想到当我一年年的不再参加“精神群P聚会”的时候,他们谈到我时会是这样的:
一人手执香烟,故作沧桑的抽上一口:唉,风墟这一年年的不来,也太不把咱们当兄弟了。
做人啊,最重要的就是你得念旧情,对吧?我跟你讲这XXXXXXX
(以下省略500字人生哲理)
言罢另一人接茬道:XX哥你说的对,做人,怎么能不念旧情呢?对不对?(做一脸严肃状)
一个人他要是连老朋友都忘记了,那这个人,可就真不行了!(拍一下桌子)我觉得吧XXXXX
(以下再省略500字人生哲理)
我为什么不念旧情了呢?
我觉得说得残酷点,是因为我懂得了更积极的生活方式。
我不需要通过怀念过去的时光来获得自我认同,
我不需要通过在一个群体内精神互撸来获得优越感,
我拥有了很多高质量的朋友,我们会就有需要的问题快速的沟通、即时的解决,
他们不会打着朋友的名义来压榨我,
我有专业问题咨询他们会向他们付费,他们与我合作分成清清楚楚。
可以预见到,如果当初我没有决绝的做出了一些在他们看来很愚蠢的牺牲,非常贸然的就决定的转行,业余时间持续的看书写作,
那么现在我肯定也会在每年聚会的时候,批判着那些不再来的朋友,并讲出一些看似很有哲理的话,获得其他人的认同,再认同其他人的“人生感悟”。
我们谁都没有权力批判那些喜欢“精神互撸”的群体,毕竟我们每个人也都需要在疲惫、缺乏认同的某些时刻,找几个朋友谈天说地“来上一发”,以平衡内心的苦闷。
但如果你沉迷于这种彼此吹捧、营造出来的“我很好”的幻觉,而不是去面对你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去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创造。
那么我记得有个词叫做“Loser”。
作者风墟,心理咨询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