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小孔子7岁。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窗户。
[3]亡之: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宋·朱熹:“君视之,则迁于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视己。时伯牛家以此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命,谓天命。言此人不应有此疾,而今乃有之,是乃天之所命也。然则非其不能谨疾而有以致之,亦可见矣。”
明·张居正:“今以如此之贤人,而何乃有如此之恶疾也。岂非莫之致而至者耶!信乎其为命也已!盖夫子痛惜之深,故重言以叹之如此!”
【译文】
伯牛得了病,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握着他的手说:“怕是要死了,这是命啊!这样的人竟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会有这样的病!”
【解读】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孔子不进冉伯牛家,而是在窗户外面握他的手。有两种说法,一说:古时候的窗口向南,得病的人应该卧在房间的北侧,如果国君去看望,就把病人移到南侧。因为孔子是冉伯牛的老师,冉伯牛就用接待国君的方式来接待孔子,孔子不愿意失礼,所以就不进房间,从窗口握着他的手安慰他。另一种说法是:冉伯牛得的是容易传染的恶疾,怕传染了孔子所以坚决不让其进家门。
不管这两种说法哪种是事实,都说明了师徒情深,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笃守礼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