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47858/7cebc4ad9fe35bf8.jpeg)
一心网:在找工作时,你是如何判断这份工作收入是高是低,发展前景又是好是坏呢?
关于这个问题,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用数据说话,即过去很长时间我们都一直强烈建议年轻人在做人生重要选择时一定要具有的数据思维。
比如说,眼下正值七月份。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了2019年上半年的国家经济半年报。其中,正好有上半年中国整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15294元(其中城镇居民21342元)。换算到每个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2549元(城镇居民3557元)。
其中我还需要特别向大家解释的是,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7元,是将一二三四五线各级别城市收入平均到一起的结果。换而言之,有一二线城市明显高于这个平均收入,就一定有三四五线城市明显低于这个平均收入。
而关于不同城市,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工作能力的收入相关数据,目前网络上基本上都能够找到,上面的全国平均数据只是我用来举例说明的。在设定自己的求职薪资期望时,先综合以上数据的作为基础参考,才有可能得出合理的结果。
而关于这个问题,错误的答案是什么呢?就是“我朋友现在在XX单位上班,他现在的收入水平是XX,所以我必须要XX~”
在职场上,秉持这种错误观点的人,数量从来都不少。在心理学上,人们往往很容易对自己的能力认知超过真实水平,但是对身边其他人的能力认知低于真实水平。
而在这样的心理暗示和影响之下,人们很容易产生的一种错觉就是:我的朋友某某某也没啥能力(甚至还不如我呢),凭什么他现在收入XX元,我现在收入就得比他低?
而事实上,就像这世上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一样,这世上同样不存在完全情况一样的两个人。所以在找工作时,朋友进入了哪家公司,拿到了怎样是收入,对于自身的求职来说,可参考性往往并不强。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7858/d89ce31204654183.jpeg)
谈到“我有一个朋友”这样的话题,我这里的确倒是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职场案例,分享给大家。只不过,这个案例并非正面案例,而是典型的负面案例。
我这个朋友家是一座四五线城市的,从小家境虽然谈不到富裕的,但是朋友作为家中的独生子,倒是一直也比较受到家中的溺爱。所以朋友从小到大,基本从来没有离开过老家。
等到了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因为老家仅仅是一座四五线城市,当地的平均收入水平只有2000+的状态。于是朋友挑来挑去,跳来跳去,工资始终都没能超过3000块。
眼看着现在年龄已经逼近30岁,至今没能精通任何一门职场技能,简历上更是没有一条能够看得过去的职场履历。而距离他的上一份工作结束,已经又过去了一年有余的时间。而事实上他的上一份工作,时间也没能超过一个月。
对于这位朋友,我曾再三劝过他,趁着现在年纪还不到30岁,赶紧离开老家,到大城市里拼一拼,搏一搏,掌握一门扎实的职场技能,起码做到自己的简历上有哪怕一份还像样些的履历。否则过了30岁,那家公司还会招聘这样一个年纪大,能力差,经验又几乎接近于零的“废柴”呢?
对于这位朋友的职场困境,我曾经不止一次和他进行过沟通。核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是看不清大趋势,在全国年轻人都在顺应城镇化潮流,离开家乡前往一二线城市发展时,坚持留在经济发展日渐没落的四五线老家;第二就是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始终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在找工作时时常抱有我某某朋友还不如我呢,凭什么他现在收入比我高,所以一再拒绝多个符合其真实工作能力的岗位和薪资,最终成为职场中的淘汰者。
这里我们又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职场中,企业制定的岗位薪资往往是市场化的,即按照所在城市,所在行业的一般水平,进行设定。如果某求职者认为该岗位比较低,完全可以寻找薪资更高,但同时要求也更高的岗位进行选择。
而不少求职者在寻找工作时,往往会忽略市场化因素,完全从个人的需求而非能力去索要薪资。比较典型的是:我一个月租房要XX钱,吃饭要XX钱,消费要XX钱,所以薪资必须要给到XX水平,我才能够接受。很显然,这是十分一厢情愿的想法。岗位薪资由市场决定,而非由求职者需求决定。
如果不能及早认识到岗位的薪资取决于岗位创造的价值,那么在求职过程中,职场人必然会屡屡碰壁。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求职者还会错过许多原本在对应的时间节点中,还算合情合理的工作机会。直到发展成为上文中我提到的这位朋友的情况,才悔之晚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