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情结”的概念。他认为,人从一出生起就处于弱小、卑微、幼稚、依赖和无助的境地,都体验着自卑。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内在的自卑感,它刺激想象力并诱发企图去改善个人的处境,以消除心理的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导致自卑感的减弱。阿德勒称这种机制为心理补偿,并认为,缺陷感越大,自卑感越重,越敏感,寻求补偿也越迫切,因此孱弱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比健全的儿童更好胜。随着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不断成长,个人始终努力克服自卑,追求超逾,人格就是围绕这一潜在的基本努力而构建起来的。每个人克服自卑,寻求优越而获得补偿的方式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和人格——当一个面对自卑而积极地寻求补偿,追求优越时,自卑感反而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动力,这时人会开拓和体验积极的生活。如果面对卑微、无能、弱小,自救无措而消沉,深重的自卑感就会把人吞没,使人放弃自我改善人念头,陷入消极的人生。另一个极端是,有的人为了使自己摆脱卑微,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只专注追求个人优越,导致过度补偿,变本加厉地自我表现,好大喜功,专横跋扈,贬低别人。
如果耐心地品味阿德勒的名作《超越自卑》,你会被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他对人类健康、理性、乐观的执著精神而深深地感动。尤其在一个物欲横流、精神贫乏的年代里,阿德勒的心理学犹如浸入沙漠的一缕甘泉,让人重新体味到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仅仅是金钱、物质和泛滥的私欲,它还有更广阔,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园地。阿德勒认为自己的个体心理学是所有目的在于增进人类福利的伟大运动的继承者。可以说,他为自己确定的生活目标已经实现,他自己的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一生。世界上已经有无数读者从阿德勒的名作《超越自卑》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成功地跨越了自卑感的局限。今天,仍然会有更多的人从这本书中体味个体心理学特有的魅力,省察自己的生活风格,寻求适合自我的超越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