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看了温特森的《我要快乐,不必正常》,就莫名喜欢上了她的文字。于是又把她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翻出来看了,一样的震撼。
张悦然曾经评价她的这本书,说温特森的文字是危险的,是的。她的棱角太分明,文字也如同她的人一样充满个性。她从来不会妥协,不管是向养母,还是向生活,都不会,她的文字也一样尖锐,一不小心就会被她的文字刺痛,但是却依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生活,是悲喜交替。
茫然,让你错失良机、最终失意。
勇气,带你奋力前划、逆流而上。
每个人心中那个犟头倔脑的小孩,正是我们对抗不公、压制与威胁的力量源泉。
我们接受教导,接受知识,接受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围墙坍塌,原来外面还有别的世界,命运,还有别的可能。
而橘子,从来都不是唯一的水果。
而人生,从来都没有唯一的可能。
温特森从小就被养母按照一个标准传教士进行培养,她的生活除了教堂还是教堂,十六岁之前的她没有体会过什么是快乐。
如果十六岁的她,没有遇到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爱人,也许她会成为一名真正的传教士,从此世上就不会有这么优秀的作家了。
十六岁的时候温特森发现自己是同性恋,她对养母说:“这个女孩可以让她快乐”,养母回她“如果可以正常,你为什么要快乐呢?”这也是她写《我要快乐,不必正常》那本书的起源。
温特森最终选择了快乐,离家出走,她一直在寻找,寻找爱和被爱,寻找温暖的入口,寻找和生活和谐相处的方式,还好她找到了,虽然用了很久,但是最终她和养母、和生活都达成了和解。
这本书的翻译者于是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会经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会经历多少归零式的起步?每个人自我逐渐成熟的过程,就是逐渐忍受分离、孤独、背叛、愤慨的过程。小说中离家独自生活、重新追寻爱的真理的主人公,就是我们自己。”
是的,温特森的书之所以连续如此受追捧,是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童年时期的温顺、少年时期的叛逆、青年时期的孤独、中年时期的和解。这些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为了爱情离家出走,为了梦想不顾一切,那个倔强的身影与年少的自己重合。
我们虽然没有温特森的一生那么坎坷,也没有温特森那么成功,但是我们都曾陷入和父母、和生活的对抗中,不肯屈服,不肯妥协。总是要自己去碰一碰,即使碰的头破血流,依然乐在其中。年少的我们学不会妥协,到了中年,我们终于找到和世界和解的方式,握手言和,相安无事。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走到前面了,就在后面干着急。看到别人的人生如开了挂一般,就想紧随其后,试图复制被人的成功;看到别人都结婚生子,而自己依然单身的时候,就着急着想随随便便的把自己嫁出去。
可是啊,每个人都是在不同的轨道上平行行驶,有的人是动车,有的人是高铁,有的人是火车,有的人是汽车,那么又有什么关系呢?慢一点就用心欣赏沿途的风景,正常和快乐,选择哪一个都没有错,都会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一生。
不要都挤在同一个出口去堵的心烦意燥,高速口出不去,我们不妨走低速,欣赏风景,享受快乐。
与其追随别人,听从别人的安排活的浅薄,不如按自己的方式去活,即使撞得头破血流,那也有别样的收获。按照你选择的,努力的去走下去,你的人生会拥有无限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