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时,表演完节目的小朋友看到坐在台下的家长,从等待区飞奔到观看区,家长宠溺地抱住孩子,一起观看,快要上台时,家长送孩子去等待区,表演完孩子又飞奔而来。尽管节目排练井然,但是台下家长不顾组织老师的指挥,依然拉着孩子来来回回地跑,秩序一片混乱。
这些家长有的为了陪孩子过六一,特意从打工的城市请假回来的,有的天天在家陪孩子,个个与孩子的亲昵劲儿就像失散多年又重逢一样。
不知这些家长在宠溺孩子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这对孩子是何影响;不知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会不会因为这次没遵守公共秩序而有所悔过。
我们很多时候,因为爱孩子,却做着对孩子成长不利的事情。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不少母亲经常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
还有母亲经常说:你看看,我为了你,放弃了什么什么,给了你什么什么,你不好好念书,对得起我吗?
对于这些母亲,她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她们的行为,无疑构成了非爱行为。
我们经常研究大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能够判断出什么该说该做什么不该说不该做。可是与孩子相处时,往往又是另一种处事方法。
老杨,一位叱诧商场的老狐狸,却与上初中的儿子无法沟通,每次谈话都是分崩离析,每件事情都是针锋相对。最后老杨无计可施,求助到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了解情况之后,得出结论:你对儿子的事情干涉的太多,以至于他故意与你顶撞,故意让你为难。要想解决问题,先改变自己的做法。
老杨听后,心里充满了委屈。想起自己怕他着凉,半夜帮他盖被子;怕他作业完不成,每晚给他倒洗脚水;怕他迟到,每早按时叫醒他。我那么爱他,最后却被认为这是“非爱”,老杨觉得不可思议。
很多时候对于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候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过”都是要尽力避免的。曾经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炸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好,离得稍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度。
此理与孔子之理大同小异,不管与谁相处,都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与朋友相处是如此,那么与孩子相处,也应如此。
我们见过太多宠溺的例子,“过犹不及”在现在的家长与孩子相处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也有对孩子关心极少,或推脱责任者。我就曾遇见过一位。
路震,初二学生,经常打架斗殴,欺负小同学。班主任老师电话打了三五遍,也请不到路震的家长。这次,路震又要挟同学五十元钱,惊动了校长,校长三个电话才把路震家长请到学校。家长一见面就说:孩子有问题,老师应该教育他,给我打电话有什么用?我又不是搞教育的。我说话怎么能管用?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听听,他不是搞教育的,孩子的问题与他无关!这样的态度,怎么能教育好孩子?
与成人相处,与孩子相处,只有把握好分寸,得到的才会是海阔天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