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茶心
1.表层:物品的断舍离
以前读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对物品断舍离的解释和实践,“断”是少买或不买,从源头上对多余的物品进行断绝;“舍”:是从现状出发,舍弃那些不需要的物品;“离”:就是脱离物品对人的控制,做物品的主人。
后来也学习着进行过断舍离,把家里的很多东西梳理干净,尤其是每一次搬家的时候就大大断舍离一次,有一次甚至舍弃了一半以上的东西。
说实话,断舍离之后自己的东西确实是减少了。但过一段时间之后,不知不觉东西它们慢慢又增多了,空间里又慢慢的布满了东西。但是还是会提醒自己不断的断舍离,但似乎就处于不断循环的状况下,断了舍了离了,又多了。
最近突然有个感悟,觉得物品上的断舍离是表层的断舍离,部分人有可能可以由物品的断舍离,带动进行内心的探索,扩展内心的空间。
但大部分时候,物品的断舍离不会带来持久长期的变化。
2.第二层:习惯的断舍离
最近听朋友A分享,她说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并不是物品的断舍离让她发生了变化,而且她对她的生活习惯进行了断舍离。
她说之前经常每天晚上下班之后就要开始刷短视频、看电影、追电视剧,一直一直到很晚。特别是追电视剧的时候根本停不下来。
不仅仅时间浪费了,又很晚才睡觉。晚睡带来自我责备,形成精神内耗,促进失眠。而早上起来又因为没有睡够,总觉得精神不佳,然后又一次责备自己,再一次内耗。
白天工作的时候,因为精力不济,工作又很难完成,拖延到晚上很晚才下班,下班之后又开始觉得今天好累呀,需要放松一下,又开始刷短视频,看电影、追电视剧。这样一日复一日,一直以来就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中。
她说最近把这些习惯都重新归置了一下,觉得自己不能再那样生活了。她开始了对习惯的断舍离。
首先她每天晚上固定时间睡觉。不管睡不睡得着,都在那个点前上床睡觉,一般的情况下,是11点,最迟不超过12点,早上固定时间起床。
然后刚开始,她觉得每天晚上都时间好短呀,之前会觉得9/10点下班之后还可以看很多短视频、电视剧,然后好像还做了很多的事情。
现在她回来之后就开始洗脸刷牙,然后开始发呆,写日记,或听听音乐或书,但很少用用手机和电脑。
时间很快到了上床时间,她感觉似乎没有做太多事情,而且大部分时候她是在发呆,什么也没做,所以会觉得心里有点空落落的。
秋红但因为每天早睡,所以她早上可以早点醒来。早醒来之后,她也没有做太多事情。她就出去小区走走,然后突然发现早上的小区还是很漂亮的。
鸟语花香的,空气很不错。还有很多人在锻炼,有的在跳舞,有的在练操,有的在打球,她觉得很有意思。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习惯如生活方式等的断舍离,才是进一步的断舍离。现在大家被手机电脑霸占的时间太久了,被各种这样的推送抓夺得太久了。如果能够从这种捆绑和束缚当中断舍离出来,其实就得到了很大的自由。
物品的断舍离让我们得到空间的自由,而生活习惯的断舍离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大的自由,不仅仅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
3. 第三层:心理的断舍离
再进一步想,我觉得最深层次的断舍离,可能是心理上或者说心灵层面的断舍离。
过往的很多东西都给我们设置了障碍,形成了束缚。有的时候是习惯性的一些情绪和感受,有的时候是我们的认知模式,有的时候是我们的本能反应,还有的时候是我们建构的一些观念等等。
这些东西都很容易对我们形成束缚。比如朋友B说,他觉得出门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一旦出门会遇到很多意外的情况,很麻烦,也难以处理,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甚至金钱。
所以他就会减少出门的次数,然后心安理得的待在家里,他觉得宅在家里是最放松的状态,是最舒服的休息,也是最省钱最健康的方式。
而随着他常年宅家,朋友邀请也不出门,亲戚拜访也懒得去,他的朋友越来越少。加上他居家办公,跟外界慢慢失去了密切的连接,人也慢慢颓丧起来,甚至有点抑郁的感觉了。而且,整天宅在家里葛优躺着或坐着,他的体重不断飙升,已经成为一个大胖子。
但实际上如果他调整这种观念,理解出门可能有意外,但是都是可以处理的,也可能意外也是一种惊喜。
调整后,当他再出门,不管是跟朋友去聊天还是吃饭或者是去徒步去旅行,甚至去看一看商场的新陈列,都能够给他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我们可能会对某个事情有一些固定的观念,比如说有的人会认为不婚不育保平安。那TA就会限制或者说局限住自己跟异性的交往,但也失去了享受甜蜜爱情的机会,和这些美好隔离了。
也有人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很容易感觉到自己是不被爱的,自我价值感很低,总是觉得自己是不配得的。实际上你存在,就是上好的存在。当TA断舍离掉这种不配得不被爱的这种观念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有他人的爱围绕,自己也可以很好的爱自己。
更深层次的断舍离是心灵层面的断舍离,能够理解接纳自己,从内在、过往的经历、看待事情的观念、模式等,去发现过往的枷锁,然后慢慢从心里断舍离,你一定可以活出更加自由的自己,不仅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更是生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