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如果并没有那么多的“高人”指路,以最小的成本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最有效的方式依旧是读书,且这里所指的读书的并不是单指学历教育那短暂的几年,而是随着自己的阅历增加和生命的体悟,以书作为载体,既是过往的他人经验的参考,又是自我修心的一面“镜子”,其有效的方式并非所谓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看到抖音各短视频所宣扬读某三本书就可以改变命运的说辞,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恶心”,所有的认知没有自己领悟的都是不属于自己的,《六祖坛经》:迷人口念,智者心行。所以智者的修行的不二法门其实是耐心,即便顿悟在一瞬,修行却在终身。
举个例子:初学宋明理学,觉得玄之又玄,一会格物致知,一会又是知行合一,又好像有带有禅宗里明心见性的的概念,后慢慢觉察到,所有的思想也好,学科也罢,都不是一开始就是高屋建瓴,而是有传承,有基础的,我们急于翻看最后的结果以此妄想观其全貌来获得所悟,常在急功近利中变得愈加迷乱,“循规矩而不见精神,如登场傀儡”,精神的获取需要的还是耐心,我们在短视的眼界里,在他人的观念里挣扎着冒进,外求,而不心修,指望看听了某位高人的三言两语就可参透人生,更何况还是曲解的三言两语,以为听取了某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就可以复制成功,复制了然后知道在哪里黏贴吗?,后通读了《四书五经》,禅宗的《六祖坛经》,虽不能悟透其全部内涵,但却略知大概,回头再看宋明理学各家言论,比如:二程,陆九渊,周敦颐,王阳明,才知他们所论述的无非是儒家经典,再与禅宗理念的互相渗透,个人领悟不同,所以个别观点又有差异,正如《六祖坛经》所言:若有所悟,世人皆可成佛,他们的道,并非就是属于你自己的道,没有思考和践行后的答案都是别人给答案,就如尽管牛奶营养价值高,可偏偏是乳糖不耐受的体质,那就是不属于自己的营养。赘述此段阅读过程,也是在自省,当我们的注意力过于分散且短暂,又妄图一言以蔽之,且是包打天下的普遍真理,要个直接的结果,本就是痴心妄想,这是个不合理的心理诉求,一不小心就是被人利用,满足它来获利。

荣格心理学,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确是如此,不读《四书》,不看《六祖坛经》,也常听“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很多传统文化思想即使没有系统的学习,也慎入了我们的社会结构中,真实了解我们的社会文化,再基于此来事物操作必为更稳妥,至少避免没有企业经营而且投资企业,自以为逻辑自洽,却是远离实际。像个螺丝钉一样束缚在一个狭小空间里,自然一被刺激,就泛起焦虑,被情绪所控,瞬间入坑。
耐心是一种正在被我们丢失的优良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