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法与禅修
试论龙树《中论》的八不缘起

试论龙树《中论》的八不缘起

作者: 放心之语 | 来源:发表于2022-08-26 23:14 被阅读0次
    龙树.JPG

    龙树中论的八不缘起与时空的概念是对应的,如下图:

    八不缘起与时空关系.jpg

    “生灭”和“常断”与时间概念对应,“一异”和“来出”与空间概念对应。

    生灭,生为始,灭为终,“始终”是一个时间概念,所以“生灭”亦是时间概念。

    常断,“常”是永恒,“断”是先有而后无,是原有而今断,因此这也是与时间相对应的。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内道的断灭见,是基于“自性”的先有后无、原有今断,是为断灭;而外道的断灭见,是无前后生,无解脱、无业果,是为断灭。因此内道的“断”与时间对应,而外道的“断”则是否定一切的虚无观。

    一异,一即同一,异即别异,这显然是在某个时间点上的空间概念,即空间上的两个对象,是同一还是别异?

    来出,“出”又作去,由彼到此曰来,从此到彼为出,来去即是运动,而运动当然是空间概念。

    不难看出,以上龙树中论的八不缘起,实际上是否定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时空现象。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龙树否定的是什么的时空现象?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时空现象不能成立?

    是什么呢?

    首先要考虑的是“有”,因为必须要有一个什么东西,然后我们才能观察和讨论这个东西,观察讨论其在时间上是否可以表现为生灭和常断?在空间上是否可以表现为一异和来去?

    这个“有”,在一般人的内心中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貌似是其自身存在的客观之“物”。

    但经由龙树的分析,我们发现假设若有某“物”,并从其自身就能客观存在的情况下,那么其所在时空中的表现,即其生灭常断,一异来去都不能成立。我们称事物具有其自身就能客观存在的这种性质,叫做“自性”,称这种现象规律叫做“自性有”。

    然而我们明明能够感受到周遭一切事物的存在,并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确实有生灭、常断、一异和来去的现象发生,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是因为,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事物的时候,我们都会下意识地认为,是先有这些事物存在着,然后我们才能对这些事物进行命名;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先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获得一些对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感知,然后将这些感知中我们认为相关联的部分,分别于其他我们认为非关联的部分,统合起来在心中安立了一个名字,从而设想有了某一具体的事物。我们称这种有,叫做“名言有”。

    例如当我们看到桌子上有一个瓶,通常我们会认为是先有一个瓶在桌上,然后被我们看到了;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光影色彩,然后我们通过以前的经验,在内心中分别出这些光影色彩的差异,将其中我们认为有关联部分分离出来,并安立上名字,这才在内心中形成了瓶与桌的概念。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对自己的起心动念,有这么精细的观察,所以我们普遍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个别独立存在着的,然后被我们一一发现。

    但实际上当我们每天睁开眼睛的那一刻,都是在内心中重塑我们周围的世界。

    如果你曾经看到过患有老年痴呆的病人,你就能很清楚地知道,由于脑损伤带来记忆力的衰退,他们每天都要在内心经历重塑世界的过程。

    不仅如此,当我们观察我们认为的单一事物的时候,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也只是关于这个事物的其他事物,而找不到这个事物本身,即“自性”。

    还是上面的例子,当我们认为瓶与桌子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单一事物,而我们要去寻找其中某一个事物的“自性”的时候,例如桌子的存在,你会发现你找到的只是关于桌子的东西,如桌面、桌腿、桌脚等等,那个与“桌子”这个名字相对应的某个具体存在的事物,你永远也找不到。

    观察“瓶”也是一样,你找到的只是关于“瓶”的瓶嘴、瓶底、瓶把等等,你永远也找不到与“瓶”相对应的某个具体存在的事物。

    从佛法来说,瓶和桌都是色法,而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一个道理,每一类被感知到的事物,我们仅仅是通过分别心,将其安立了一个个的名字,然后在内心中成立了这些事物的概念。但是如果你要去寻找与这些名字相对应的事物本身,你是永远也找不到的。

    这就像一个无穷大的幻境,我们在远处貌似看到某个东西,走近一看,发现只是一些关于这个东西的其他的东西;然后我们再继续走近看,发现那些其他的东西也没有,也只是关于其他的东西的另外一些东西。就这样一层一层像套娃一样,无穷无尽,总而言之,你永远找不到一个仅仅只是它自己的某个东西,你找到的都只是关于你认为是某个东西的其他的东西。

    我们将这种找不到事物自己本身的现象规律,称为“无自性”或者“自性空”(简称空);将这种待缘而以分别心假名安立而成立有事物的现象规律,叫做“缘起”;将在所依(对境)上以此现象规律成立为有的事物,叫做“缘生法”;将缘生法都具有的这种性质,叫做“无自性性”或“空性”。

    上述这些概念关系如下图:

    缘起和缘生法.jpg

    这个图中的一些概念需要再澄清:

    1、名言有不是缘生法的性质,名言有是成立缘生法的现象规律,缘生法的性质是“无自性性”或“空性”。

    2、“缘起”有时候叫做“缘起法”,指的是缘起的现象规律;而“缘生法”有时候也被叫做“缘起法”,指的是依缘而起(生)的法。因此当有人说“缘起法”的时候,通常指的只是其中之一,但很容易让人混淆。

    3、“无自性”或“自性空”,作为现象规律属于“胜义谛”,“名言有”作为现象规律属于“世俗谛”。胜义谛从自性的角度去看,是无,是空;世俗谛从名言的角度去看,是有,是成;因此胜义与世俗相异。但从缘起的角度来看,胜义谛和世俗谛都是缘起现象规律的一体两面,所以二者是一。

    4、空性不等于空(自性空/性空),空性是缘生法的性质,因此当讨论空性的时候,通常需要在所依上讨论,即某一法上讨论,例如瓶的空性、桌子的空性,总之要在某一法上说其空性。“空(自性空/性空)”是现象规律,所以当讨论“空(自性空/性空)”的时候,我们知道是与“自性有”这种现象规律的正相违,即自性的没有,这就无须在所依上讨论,而只要抽象地理解和说明即可。

    5、“缘生法”须要有所依,即待缘而成。缘生法虽以名言有而成立,但名言有不能凭空捏造,例如“空花”虽有其名,但没有安立此名言的所安立处,因此毕竟就是没有,不能成立“缘生法”。所以须承认“缘生法”必定是要有所依,是待缘而成的。

    这里有一个重点,即“缘生法”的所依和待缘,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指的是“五蕴”,一方面五蕴总分“色”与“心”,摄一切有为法,而“缘生法”待缘而以名言安立,因此“缘生法”就是有为法。所以“缘生法”之所依所缘就是五蕴,扩展来说就是依《百法明门论》中五蕴所摄的九十四种有为法。

    另一方面,又要说到十四无记,以前大家只认为十四无记是佛陀不予回答的十四个问题,其实十四无记与八不缘起相应,代表着十四种错误的认识,而且十四无记还与六十二种外道邪见相对应,具体这里不展开了,在《杂阿含》、《长阿含》和《大毘婆沙论》中有说明。

    六十二种外道邪见,简要说十四无记,再简化为八不缘起的时空观,其根本问题还是对五蕴的实执,而反过来缘生法的所依和待缘也是五蕴,只是对五蕴没有了实执,即所谓“照见五蕴皆空”。

    我根据大般若经中因五蕴执而产生十四无记的记载,制作了一张从五蕴实执到十四无记,再到八不缘起时空观的图解如下:

    五蕴十四无记时空观.jpg

    上图中的执我、执命和执如来,都是经中的直接说明,而蕴执(粗分)、萨迦耶见(细分)和法执(甚深分),是我添加上去的。因为这样能够让学人更容易理解,并且在实修上可以方便思维八不缘起的深细差别。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如来”其实代表着一切“法”,涵盖了有为和无为,从胜义说都是不生亦不灭的。

    最后,通过以上阐述,我们还应有一个认识,龙树中论所否定的时空观,是针对“自性有”情况下的时空观,而对于“名言有”情况下的时空观,是不予否定乃至肯定的。

    在中论颂第二十四品-观四谛品中,龙树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罗什译);

    “若以空性为合理,于彼一切为合理,若不以空为合理,于彼一切不合理”(叶少勇译)。

    所以,龙树菩萨在名言有而自性无(空)的情况下,对八种缘起的时空观是给予肯定的,是承认其合理性的。

    从思维修的层面来说,理解自性无(空)并不难,最难理解的是“唯有分别心假名安立而起之法为缘生法”【空即缘起义,性空与成立,作所作无违】《缘起赞》,此为一切正观之王,依此理才能抉择甚深空性,而其他的修法如四种扼要等,仅为方便。

    显然,中观宗诸大德均依“缘起”义,即诸法唯名言有而无自性的前提,成立因果相续,即世俗的时空观。

    在大乘般若系列经典中,更多强调的是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寂灭性,而对于世俗现见的时空现象,多用“如幻、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变化事、如寻香城自性皆空。”来形容。


    如果对“缘起”不理解,对“缘生法”没有仔细观察思维,我们就会产生错觉,我们将以为名字所对应的那些我们认为相关联的感知对象,即五蕴诸法,就是从其自身那边客观存在着的,即有自性。

    这种错误地认识将导致我们对事物的执取。

    当我们对事物感到满意时,我们会产生贪婪;当我们对事物感到不满意时,我们会产生嗔厌;而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我们以为所有这些事物都是从其自身那边真实客观存在的。

    若我们能理解“缘起”现象规律,能对“缘生法”善加观察,能尽力在日常中保持正确的认识,那我们就能逐渐消除对事物的贪婪和嗔厌,而贪、嗔、痴是烦恼的因,经由烦恼而引发的善恶诸业,将产生三有(三界六道)轮回的结果。

    所以真正地解脱道(出离三有),乃至菩萨道(为众生而成佛)的基础,都是对“缘起”的不断闻思,对缘起现象在日常中的持续观察和应用,如此才能拔除烦恼的根本-无明,“如截多罗树头,未来不复更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试论龙树《中论》的八不缘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bx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