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回家,我们带上儿子和他堂姐一起爬山去。此次出行,让我和先生都有种疲惫感,不是山有多高,而是这一路上要处理姐姐的情绪,让我们觉得有点累。
无论走到哪,只要看到别人卖东西,姐姐都喊要买,不给她买就在那念叨着,在后来她与我们的聊天中提及她爸爸很爱她,会给她买玩具。那时我心里就在想,她是否会认为我们不给她买就代表不爱她了?回去后,我跟她妈妈交流这情况时,她就直接气愤地把矛头指向了她的先生,怪先生以前带孩子出去,只要孩子想要买的东西,都会去满足她。过去她带孩子出去时,孩子也是想要各种买,所以她基本都不会带出去。
姐姐,她真的很渴望很需要这些玩具吗?其实并不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她对一份玩具的喜爱与珍惜,甚至玩没两下就到处扔,那她为何那么执着于“买买买”?
孩子的行为问题往往离不开家庭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父亲从来都以忙于工作而缺席“父亲”这个岗位,母亲又常常放养这个孩子,自己却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父亲一旦归位,唯一的能耐就是带孩子到外面世界用物质来满足她,无论多贵都舍得给她买。她要,就给她买,这不比她哭闹没人理会甚至被批评,要来得更幸福吗?一不小心,孩子就误以为爱就是要被即可的满足了,没办法很好地面对社会环境的现实要求了。
当我们责怪父母没有尽到他们的责任时,是否想过他们为何做不到?
孩子的爸爸为何不能回家好好地当个好爸爸?孩子的哭闹常常让他不知所措,这种挫败感与心烦意乱的感觉是他能承受得住的?当他承受不住的时候,是否也渴望着另一半能够有能量地站出来与他一同面对这种困难?如果对方也承受不住,整个家就很容易变得混乱不安。我在想,母亲是否承认过这位父亲的重要性以及他作为父亲成功的一面?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被认可的需要,而父亲这角色也是需要被肯定才能越当越好的。
那为何他要如此满足孩子的需求,给她买买买,这让我又想起陈奕迅的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小时候的连温饱都成问题的他们,别说买奢侈的玩具,如今看似在满足孩子,其实也是在满足小时候没被满足的自己。但如果自己没有清醒过来,将自己未必满足的情结放在孩子身上,这是否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呢?
为人父母后才深知父母的不容易,不容易的不仅是来自于现实层面的压力,还有精神层面的压力。因为要养育好一个孩子,不是给口饭吃就省事了,真的需要花心思花精力去理解这个孩子,同时也要去理解自己修通自己,只有我们好了,孩子才会真正地好。我想,每位父母的发心都是想成为好父母的,但成为好父母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这是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成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