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电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可最近关于坐电梯,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设计合理,运行高效
这是一座共有20层的医院大楼,设计者给它一共配置了6部电梯,每天运送上上下下的人。
起初,我看到每部电梯的上面都有一个牌子,写明了这部电梯所能到达的楼层。这6部电梯分别按照以下规则运行:首先,所有电梯都在1楼和-1楼停;然后1号是高层电梯,只到13及以上楼层;2号是低层电梯,只到12及以下楼层;3号是单层运行电梯,6层以上单层停;4号是双层运行电梯,6层以上双层停;5号是医疗紧急电梯,每层停;6号是医护人员专用,也是每层停。
说实话,我对设计者如此安排还是非常赞同的,毕竟医院这种地方,每天人来人往,电梯可以说是一刻也不停歇。这种按不同楼层,分别使用的方式应该说是比较高效的一种做法。
2、实际使用,参差不齐
那么在实际使用中,人们一般是如何在这6部电梯中进行选择的呢?
据我观察,少数人压根儿就不看上面的提示,电梯来了就上。然而因为不知道这部电梯所能到达的楼层,就难免会出现无法按下目标楼层按钮的尴尬局面。比如要到13层的人,却上了双层运行的电梯,进去用力按下13层的按键,可就是不亮,然后就开始怀疑人生了。有些身手敏捷的,在他人的提醒下,赶在电梯关门前就出去了;有些行动迟缓的,等电梯开始运行才傻了眼,当然也是有解决之策的,他可以坐到16层,再走楼梯下一层,不至于回到1层重新坐一遍。
那么那些看过提示的人又如何呢?大部分人会首先将那些无法到达的电梯排除在外,然后只要是能到达目标楼层的电梯来了,他们就会随着大多数人一起上。还是拿13层举例吧,假如现在有甲和乙两个人同时要到13层去,首先单层运行的电梯到了,甲一看,嗯,单层,能到,上。而这个时候,高层电梯还正在向1层运行的过程中,而乙选择了等待稍后到达的高层电梯。那么甲和乙究竟谁会率先到达13层呢?答案是未知的。有人可能会认为,先进入电梯的甲应该会早到,但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甲坐的是单层运行的电梯,因为所能到达的楼层较多,并且和他一起乘坐的人也较多,那么就有可能中途停靠的次数也较多,从而耽误了很多时间;相对的,乙坐的是高层电梯,那么他从1层直接就到13层了,中途不会停靠。虽然他比甲进入电梯开始向上的时间点要晚,但他的运行效率更高,甚至在落后较大的情况下,都有先于乙到达的可能。
因此,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选择电梯的问题,似乎无法找到一个最优解。不管到几层,都很难一下子就选中那个最快捷的。因为这里面未知的因素太多,你无法预知会有多少人走进你所进入的这部电梯,也无法预知他们都是到哪一层,是在你的楼上还是楼下。当然,还有一种人是我最无法理解的,就是那种和你一起等了半天电梯,好不容易等到了,他居然按下的——是2层~2层~层。我心说,有这些等的时间,你丫走楼梯早都到了,何必在这里凑热闹。(前提是这些人并不是坐着轮椅,行动不便的病人)
3、社会认同,幕后黑手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绝大多数人在选择电梯时会存在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因为我们的大脑会本能地选择更简单直接的方式来进行判断,这样也是耗能最低的。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影响力》中所说的“社会认同”原理解释,当人们对当前的情况不确定时,就会更容易地以周围人的行为作为判断的依据。社会认同原理有时能为我们节省作出选择的成本,但有时却会将我们带进沟里。不错,电梯来了,你是跟着所有人都进去了,但这也意味着电梯的运行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是不是得不偿失了。
其实就坐电梯而言,我们到达目标楼层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还拿13层举例,假如现在是在所有6部电梯都在1楼停留等候的理想状态下,一般我们肯定会优先乘坐高层电梯,因为它是直达;其次是单层运行的,因为它首先会帮助我们排除那些要到达双层的人,理论上减少了一半;再次是每层都停的电梯;当然,双层运行的电梯和低层电梯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乘坐,我们可以先到14或者12层,然后再走楼梯到13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几乎不可能遇到这样的理想状态,所以这样的选择判断依据就不是绝对的了。
这就好比出差是选择飞机还是高铁的问题。飞机的确快,但一般机场都距离市区很远,这部分路程将会花费较多的时间;相反,高铁虽然没有飞机快,但高铁站一般都距离市区较近,且一般都会和当地的地铁形成接驳,使得换成节奏更紧凑。所以如果不是非常远的话,飞机还是高铁哪个更快,还真不一定。
4、冷静思考,敢于质疑
综上所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表面看似简单的一个过程,其实存在着很多无法预知的结果。那么扩展到我们人类目前已知的规律中来,那些我们从小在教科书中学到的东西,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和数学等等的定律或定理,能否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还真不得而知呢。
记得以前上学时,老师给我们讲解某个物理定律,到最后就是刻板地记住即可,因为在现有的科学理论水平下,这就是真理。但历史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证明,并非如此。中国历史上的“天圆地方”论,统治人类思想很久的“地心说”,亚里士多德坚持的“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学说等等,最终都被推翻了。
那么,至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想想,一味地接受和社会认同,有可能到最后会错的一塌糊涂。所以我们应当做的是,经常保持冷静思考的习惯,常怀质疑之心,在遇到未知的领域和不熟悉的情况时,不要被我们的大脑给欺骗了,有时选择更费力,成本更高的方式,表面看上去可能很不明智,但谁又知道最终的结果会是怎样呢,因为这其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在等着我们。
最后用我的中学物理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玩笑话来结尾:如果你小子能证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错的,那你或许就是下一个爱因斯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