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了很多个版本的资料,发现先秦以前的记录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发生的年代到发生的故事或者出现的人到事情发生的地点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岁月的长河腐蚀了太多历史的印记,时间像是一位缄默不言的剑客,游走于过去和未来,偶尔的惊鸿一瞥定时发生了“大事”。
吕思勉先生讲:“我以为古代的事情,都不过传得一个大略;都邑之类亦然,不过大略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区区计较于数十百里之间,实在是白费心血的”史学家的严谨不愿意随意下结论,愚亦深以为然;当然反过来讲这对当前的旅游行业并不友好,什么真假桃花源之争,真假诸葛古墓之争……古代只能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时隔上千年后连城郭的遗迹都湮没成了沧海桑田,只剩下一些不堪真伪的史料,又怎能尽信?
那些前人的记录只能作为参考,需我们带着怀疑的态度横向对比印证——这也告诫我们在引用别人经典语录的时候要多去思考——想到一个题外话,最近很多朋友在写历史类记录的时候发生锁文,窃以为也与原封不动的引用有关联,可能一本书记录的这么情形,另一本书又是另外一种记录,或者记录在案的历史本就存在争议呢?直接引用就违背了“真实”的初衷,锁文也不难理解了。
历史的真伪自有史学家去深入专研,我们只需要知道这样一个情况就好了。所以在学习看待古史的时候,尽量有所选择,不要太刻意钻牛角尖。
想到上学时写论文,课题引用的资料只有能够索引到出处就感觉一天没白过,走路都带风。仔细想想,当时确实太年轻了——老师让修改的更多是格式,除此之外才是内容中明显的错误,至于偏题与否,或许大学真是最后教授我们学习习惯的地方了。附带学习的办公软件熟练运用倒成为了工作中必备的核心技能,这更让人相信接收新知识的时候要懂得辨认真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