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在风
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刚下班,正在吃饭,顿时泪流满面。
朋友问我怎么了,我深吸一口气,不知从何说起。
这个消息很短,仅仅一行: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享年94岁。
可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说,它的震撼很长,很深,很难以接受。
我不算金庸迷,仅看过先生的几部小说,改拍的影视剧倒是看得不少,但即便如此,先生这一生,以一支笔,一颗赤子之心,已经为我们无数人,创造了一个绝美的江湖!
谨以此篇文章,献给敬爱的金庸,您此生的江湖情,值得我们后人借鉴,敬佩,传承。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当年是从这句话,得知金庸的。
这话出自《笑傲江湖》,肯定很多人都记得:令狐冲的潇洒不羁,坦荡率真;任盈盈的聪慧沉静,温婉大气。
我曾被里面的爱情所深深打动,被一腔坚持正义的快意恩仇所折服,被那个浩浩荡荡的江湖所吸引。
但慢慢了解金庸后,才发现笑傲江湖,只是他光辉岁月里的其中一笔,而且,世人大多只知金庸,不知查良镛。
查良镛是谁?
他是徐志摩的表弟、钱学森的表小舅子、诗人穆旦的堂弟、还是琼瑶的三舅妈的堂弟。
为什么会叫金庸?
记得1955年的一个寒冬深夜,他刚刚完成了一部小说的开端,还缺一个笔名。见交稿时间快到了,他灵光一闪,将“镛”一分为二,从此,才有了金庸,才有了一代江湖。
年轻时的金庸
“痴儿”金庸
这要先从金庸的小时候说起。
他出生于浙江海宁,祖上是名门望族,但到了他这一代,出现了家道中落。
只是这对于天生淘气的金庸来说,不是什么大事儿,因为家里藏书丰富,他最痴迷的一件事儿,就是泡在藏书堆里,从早到晚。
父亲怕他读出毛病,就想让他出去玩。
比如有次父亲拖着他去放风筝,结果突然发现,儿子不见了。正着急得不行时,回家一看,发现儿子正泡在书堆里看书呢,所以,别人都说这孩子有点痴。
但其实不然,金庸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呆子”,他反而很有经商头脑,因为他写的第一本并不是武侠小说,而是15岁时与同学合写的一本《给初中投考者》的试题精编。
这本试题类书籍,当时非常畅销,赚到的第一桶金就足够供他到大学了。
这般才气,可见一斑。
加上金庸祖上,家风儒厚,不仅以文起家,更有不少商人,可谓是一股侠气潜藏浮动。
比如说他的爷爷查文清,当年任江苏知县时,曾发生过一桩“丹阳教案”,百姓发现西洋教会埋了数十具儿童尸首,十分残忍。于是他们怒烧天主教堂,引起一系列反洋教运动。
当局迫于列强压力只能抓捕这群百姓,而金庸爷爷查文清虽为知县,立场却非常鲜明:放走肇事百姓,扛下“纵逸”罪名。
这,或直接或间接地,为金庸往后的江湖情义,埋下了一颗彩蛋。
“少侠”金庸
读高中那会,金庸写了篇《阿丽丝漫游记》发表在校园壁报上,说的是阿丽丝遇到了眼镜蛇,眼镜蛇毒舌喷射着毒液,恐吓着学生们:“如果...你活得不耐烦了,就叫你永远不能超生...如果...如果。”
但其实,同学们看完,都心照不宣,这个“眼镜蛇”指的是训育主任,因为此人不仅戴眼镜,还有句口头禅就是“如果……”,为人非常不近人情,把很多学生都搞得敢怒不敢言。
但没想到,金庸竟敢说大家都不敢说的话,帮大家出了一口气。可也意料之中,他被退学了。
之后他进入中央政治学校,因为学生之间有派系斗争,金庸觉得这群人很蛮横,“人与人之间,就算思想不合,也用不着殴打啊。”
于是他去找训导主任讲道理,但枪打出头鸟,他再一次被退学。
这个十来岁的少年,很聪颖,也很富同情心,如果懂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安安稳稳,或许能成为一代精英律师或者外交官。
但在那个混世,对于性格分明的金庸,他做不到袖手旁观。
于是他决定握笔从文,去抒发对这个时代的伤痛,去描摹心中的理想江湖。
一代武侠就此风生水起
一开始,他还没写小说,只是在《东南日报》里当个无名小卒:每天负责收听国际广播,然后翻译,再写成国际新闻,仅此而已。
这对于他来说,心里是非常不甘愿的。
直至蛰伏2年后,他遇到了《大公报》香港版复刊,他觉得这是个机遇,于是果断作出选择,并打败了100多个竞争者,进入了《大公报》。
后来,他就是在这里,以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闯出自己的一片武侠天地的。
他的成名、爆红,绝非偶然,多年间,一部部经典小说被翻拍无数次,一部部作品更是捧红了无数演员。
甚至里面很多佳句百出,火到至今:
在《天龙八部》里,他写道: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在《笑傲江湖》里,他写道: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在《射雕英雄传》里,他写道:
世上聪明人本来是有的,不过这种人你遇上了,多半非倒大霉不可。
在《鹿鼎记》里,他写道:
书到用时方恨少,肉到肥时方恨多。
在《倚天屠龙记》里,他写道:
周芷若说:倘若,我问心有愧呢?
不过,我最敬佩他的,还不只是才华学识。
这才是真正的侠!
你觉得,什么才叫侠气?
记得60年代,很多内地人逃亡香港,可是香港只是弹丸之地,根本承载不了这么多人,所以很多人都被堵在深圳的梧桐山,面临着生命的威胁。
当时很多报社为了保持中立,不愿报道,而金庸则做不到视而不见,哪怕明知会得罪一些人,也要真实报道这些苦难。
他派遣了所有记者在前线采访、拍摄,甚至每天都送食品给难民,读者也受到感染,连日捐款。其他大报渐渐失声,而他所在的《明报》,仅5月平均日销量,就达到3万份。
往后,金庸一直持续为正义发声,将家国天下的主题融进小说中,《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就是他向那个时代,向那些黑暗,发出的呐喊。
曾经有人放话威胁:“要消灭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对此,金庸表示:“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以至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所以如果有人问,金庸的侠是怎样的?
我想,正正就是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老年金庸
先生,一路走好!
写到最后,不禁想起前不久刚好看了一篇关于金庸先生的采访。
写的是,他的名气明明早已响彻中外,却依然好学。
81岁时,即使是在获得剑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后,坚持选择作为普通学生,申请就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他认为,人永远要保持谦卑的态度,去探索人生中的未知,人任何时候要学习,都不晚的。
有人问过:“您觉得,人生应该如何度过?”
金庸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是啊,一个人的一生,就可以是一部武侠小说,就可以是一个快意江湖。
前半生我们纵情潇洒,策马奔腾;后半生我们孜孜不倦,心怀天下,方才不负此生!
谢谢您,金庸,您的江湖情义,我记住了,我们都记住了。
万里江河,万望珍重!
文章来源:莫问大叔 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后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