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无戒学堂黄青海老师给我们分享话题:“如果你不会写,阅读好作品就是可行的一个方法”。
阅读,在过往几十年里,是我几乎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应该怎样阅读。
直到昨天听完黄老师的课才知道,原来长久以来我只是停留在一般读者的水平上。
我读书的状态,可以用“随性而为”来形容,因为我读书一向的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就是想读书而已。
后来学习电脑,练习码字,经常将成年往事或者飞来感悟。诉诸笔端草草成篇,也没有改变“随性”的习惯。
而所谓“向名篇学习”,就是在笔涩的时候,翻看一下比较喜欢的作家篇什,一路读下去。往往读着读着就会得到某种启发,那么就立即抛书提握笔,写出自己的文字。
昨天听完课,今天又把课程汇总打印出来,仔细看几遍,很想送给这样的自己三个字“小儿科”。
这种企图“立竿见影”的做法,可能临时帮助你找到一些写下去的办法,但却很难真正提升写作水平。
黄老师说:“人生和书籍,都不外乎几种类似的模式。”
千差万别的人间事件,被归结为几种类似的模式。对于我这样如“盲人摸象”般在书籍和人事的林林总总中跌跌撞撞前行的人来说,仿若指路明灯。
想成功学的句话,“要辨别清楚自己是真努力还是假努力”。
费劲吃苦不等于真的努力,因为有可能你的力气,没有用在正确的方位上,成了白费之力。倒是浪费了有限的时光。
怎么才能具备这种在具体作品中,归纳出模式类型的能力呢?
当然不可或缺,但更要学会“在阅读时就能够退后一步,与作品拉开距离,寻找那些模式,你的阅读经历会收获更多。”
比如小孩子刚开始讲故事,每个细节都想说出来,他们尚无主次之分。
刚入门的读者也会这样。“但是足智多谋的阅读老手则会吸收那些细节,甚至可能抛开那些细节去寻找其背后起作用的模式、常规和典型”
看到这里,我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是书评的角度。以客观深邃的眼光看见情节背后所隐藏着的作者的哲学思想、个人观点、故事范本等等。
无疑,文学作品呈现的就是生活,但绝不是生活本身。就如作家陈年喜说的那样,将生活细节揉碎了,重新塑造出你所描述的世界。
看似偶然发生的生活事件绝非偶然,它的出现一定是被一些我们没有看见的原因所造成的。其中有政治的、时代的、市场的、亲情的、天气的、时令的、地理位置的等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合力如一只无形的手,塑造了“这样的”现象。
反过来说,这就是“阅读老手”们甚至可能抛开那些细节,去寻找其背后起作用的模式、常规和典型。
这大约就是还原生活吧?但此“还原”绝非真的就是生活本身,而是追寻生活的厚度,将生活现象归结为某种模式。
比如说俄狄浦斯情节,比如说林黛玉式的人物,比如说罗生门现象等等。
模式,是一个故事所属的类型,而细节需要写作者自己的日积月累表达,需具备深厚的功力和属于个人的语言风格。
“记忆、象征、模式”,如果我们在阅读经典著作时,能透过精彩的文字看到作家写作时隐藏在底层的意义,那么我们的阅读水平将会有质的飞跃。
又想起陈年喜的话了,“笔会帮助我们思考”。
是如此,当我们学着写作的时候,就会用不一样的眼光去阅读,因为你从作品中想得到的不仅仅是公民和感动,还要用心学习作家们的创作方法。而这些方法是有灵魂,有主旨的,主旨有类型的。
这大约可以回答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为什么要阅读经典这个问题吧?
经典如盐那样,可以触及大多数人的感觉,又能被抽取出来“烹饪”出下一种美味佳肴。
我要像“足智多谋的阅老手”那样重读经典著作,期待自己学习了黄老师的阅读方法以后,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期待新的收获,期待新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