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
4️.流浪汉的告白
马西密尼教授的另一组研究对象中,包括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露宿街头的人在欧洲大城市里很常见,我们常会认为他们很可怜。不久前,这些无法适应“正常”生活的人,还可能会被诊断为精神病或更严重的症状。事实上,他们之中很多人确实是被各式各样的灾难打垮而落得孤苦伶仃。但再次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们之中也有很多人能把悲惨的境遇变成十分满足的心流体验。我们从众多实例中特别选出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记录。
芮亚是埃及人,今年33岁,睡在米兰公园,以到慈善机构吃救济餐维生,偶尔需要钱用,就到餐厅里帮人洗盘子。接受访问时,访谈者先读了一段关于心流体验的描述给他听,然后问他是否有过类似的感受,他回答道:
是的,我从1967年到现在的生活一直就是这个样子。1967年“以阿战争”结束后,我决心离开埃及,就一路搭便车来到欧洲。从此以后,我就过着心灵非常集中的生活。这不仅是一次旅行,还是自我的追寻。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些亟待发现的东西。我老家的人在我决心徒步来欧洲的时候,都以为我疯了。人生最棒的事就是了解自己……我从1967年到现在,只有一个念头:找到自己。我必须跟很多事物做斗争。我经历过黎巴嫩的战事,经过叙利亚、约旦、土耳其、南斯拉夫,终于来到这儿。我也经历过各种自然灾难。在暴风雨中,我睡在路旁水沟里;我出过意外,有朋友就死在我身边,但我的注意力不曾松弛过……这是一场持续了20年的冒险,它还会持续到我这辈子结束……
我像一只刚孵出来的雏鸟,展开这场旅行,从此我就能自由的飞翔。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亲自体验生命的每个形式。我也可能还是在老家的床上呼呼大睡,或到镇上谋一份现成的工作,但我选择跟穷人在一起,因为每个人都必须受过苦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结婚并不能让你成为男子汉;做男子汉就得负责,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说些什么,什么时候又该保持沉默。
芮亚的话还有很多,但他说的每句话都完全符合他坚持追求的精神目标。就像2000年前浪迹沙漠、寻求启示的先知,芮亚也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清晰无比的目标:控制意识,建立自我与上帝沟通的桥梁。是什么使他放弃“人生的好东西”,去追求一个如此捉摸不定的目标?他是否天生荷尔蒙不均衡?他的父母是否造成他心灵上的创伤?这些颇能引起心理医生兴趣的问题,我们在此都不予讨论。芮亚为何与众不同并不重要,但是他能把大多数人无法承受的处境,转变成有意义、有乐趣的生活,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注意的。很多养尊处优的人都还做不到这一点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