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解读书籍的人,把整本书的所有该注意的点都事无巨细的一一记录下来,那是不是说读者就能照单全收一一掌握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这不符合脑科学的基本规则,人的大脑天生适用于形象的具体思维不适应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与计算机,人工智能正好相反,它们适用于逻辑思维,不适用于形象思维),你看一张美女的图片,一定是在零点零几秒之内就把这张照片的所有细节摄入脑海,形成具体影像,不会先在大脑中出现头发,再出现眼睛,再出现鼻子…… 这样一个个的成像(按层次结构划分是逻辑思维的特色),形象思维是我们天生就具备的,逻辑思维是必须后天培养的,这也就是老师在授课时为什么要把概念拆分,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一点一点的分析讲解给我们听(大脑对逻辑思维一点都不擅长,逻辑思维必须借助形象思维工具过度才有可能理解掌握,比如说举例子),逻辑思维的工具-文字,必须通过与大脑中的形象挂钩才有可能被我们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作者喜欢画图,举例子向听众讲解深奥难懂的原理的原因(图表,例子都是形象思维的工具,那些逻辑思维高手都深谙此道,主动向用逻辑思维讲解逻辑投降),否则你以为为什么那么多世界知名学者教授,写的书那么厚讲的知识那么少,画那么多图表,举那么多例子,说那么废话?(他们自己都可以总结知识点,何必劳烦知识付费平台的人解读他们的书,难道他们会比作者更懂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他们都是个中高手,太了解大脑构造了,他们的书都是遵循脑科学的基本规则编写的。
情景化学习才是符合科学的,有谁认字是完全从字典上学的?绝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大量阅读,根据上下文在脑中构造情景理解的(就算是字典也是构造情景解释的,当然少不了举例子),否则就成了“消音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那个死记硬背的谐星,死记硬背一流,结果不理解闹出了笑话)了。
我们下期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