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https://img.haomeiwen.com/i22560103/b735f1697e085229.jpg)
译文
万物互相形成“彼此”:万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从彼那一面就看不见此这一面,从此这一面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说,彼是由于此的对待而出现,此也是因着彼的对待而形成的。彼与此是相对而生的。
不过,它们同时并起也同时幻灭,同时幻灭也同时并起;同时可以成立也同时不能成立,同时不能成立也同时可以成立。顺着说它们是,也要顺着说它们非;顺着说它们非,也要顺着说它们是。所以圣人不采取上述观点,而以自然之力来照明这一切,也就是顺着状况去做啊!
此也是比,彼也是此;彼也有一套是非,此也有一套是非。真的有彼此之分吗?真的没有彼此之分吗?使彼此不再出现互相对立的情况,就称为道的枢纽。掌握了枢纽,才算掌握住圆环的核心,可以因应无穷的变幻化。
“是”也是一个无穷的系列,“非”也是一个无穷的系列。所以说,不如以清明的心去观照一切。用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不如用非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用马来说明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马不是马。天地其实就是一根手指,万物其实就是一匹马。
解读
《庄子·齐物论·第二章》中的这段文字是庄子对于事物的本质和相对性进行探讨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段文字通过运用对立的概念和相对性的思维方式,表达了庄子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庄子认为,事物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本质或是绝对的存在,而是相对于其他事物而言的。他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意思是说事物既不是固定的“彼”,也不是固定的“是”,而是相对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
庄子进一步指出,当我们只看到事物的相对面时,就无法看到事物的本质;而当我们只看到事物的本质时,才能真正了解事物。他说:“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意思是说只有从相对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
庄子还提到了因果关系和变化的观点。他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意思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彼此依存。他进一步指出,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相互转化的,生与死、可与不可、因与非因都是相对的。庄子认为,圣人不仅仅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认识事物,而是通过与天地的联系和共通,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庄子提出了“道枢”的概念。他说:“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意思是说事物的本质是无法被准确描述和捕捉的,只能通过相对性和变化性来理解。他认为,道枢是事物变化的中心和关键,是无穷变化的源泉。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表达了庄子对于事物的相对性、变化性和无穷性的思考。他通过对立的概念和相对性的观察,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无法被固定和定义,只能通过相对性和变化性来理解。这种思考方式对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世界的运行规律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根据《老子》四十八章所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加法是本能,减法是智慧。从佛家观点而言,正所谓:妙有非有,真空不空。正如《阿含经》所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必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必灭。”因为,二元世界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变化,唯有不变的就是变化。像塔勒布写的《黑天鹅》一样,一切事物都有它的不确定性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