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这样,获取的信息越多,越容易迷茫。迷茫得分不清真真假假,对任何东西、任何事都保持怀疑,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好像歌里唱的那样——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买东西,不同的材质,哪种健康,哪种好用,很迷茫,网上找来一堆资料,越看越迷茫,最后还是随意选择。
工作中,这个地方用什么技术,未来向哪方面发展,虽然已有定数,可实际操作,也是容易迷茫。
后来,我想到迷茫是因为了解得太少,或者了解的远没有你预想的那么深。曾经听过一句话:
如果一本书就改变了你的人生观,只能说你读的书太少了;如果一张碟就改变了你的价值观,只能说明你没有价值观。
这句话说得有理,可是如果觉得它有道理,那不也就反过来印证了这句话中的道理吗?
“如果一句话就改变了你的人生观,只能说你的阅历太少了。”
有一种谬误叫强求确定性谬误,它指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它是让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更加全面。那要怎样做到对研究和论点的全面研究,不再迷茫呢?要考虑如下的问题:
01
研究质量有高有低。
工作中遇到问题,或者对某一项技能想深入研究。以前的我,喜欢百度一下(其实更建议谷歌,不过需翻墙),但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有些文章又是拿来主义,千篇一律。
后来,我选择看书,科大图书馆的行业相关的书籍基本上都读过,我又渐渐发现,书中的有些内容,并不符合实际,或者说有明显的错误,或者说因为年月更替,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
有天,我突然想起大学毕业时花费了几周时间写的毕业论文,原来,我一直遗忘了它——期刊论文。没事看看行业相关的论文,花一两个小时读读别人花费几周、几个月、几年时间研究的东西,很是值得。虽然,期刊也不一定有用,有的论文专家也只能成为砖家,但有些内容比网上搜索和书中的强多了。
再后来,业务逐渐熟悉,技术逐渐扎实,我也能慢慢发现期刊论文中的有些内容,像当初上网搜索看书一样,并不符合实际,或者说有明显的错误,或者说因为年月更替,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
对任何事保持怀疑,不恪守陈规。并非因此而迷茫,而是因此找对正确的方向。
我终于明白读书时,老师们为什么特欣赏那些能从书中发现可疑和错误的人,因为他们聪明、思辨、不迷茫。
02
研究成果常常互相矛盾。
朋友圈的文章,有时候蛮搞笑的。比如一些关于维生素E的文章,文章一说了一个观点,文章二否认了文章一的观点,文章三又否认了文章二的观点。
文章一:维生素E很重要
文章二:服用维生素E会适得其反
文章三:谁说的服用维生素E会适得其反,别相信!
三人成虎,说的是三个人都撒谎说城里有老虎,于是人们都相信了。但现在,三个人,说的都是不一样的话,如果其中一个的结论不是之百地确定,就都不能相信。
03
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充其量只能支撑说明。
常有一句话:离开计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比如虾和维生素C同吃会生成砷(砒霜),抛开背后物质的混淆不说,就算要生成足以致命的砷,也得吃一百多公斤的虾,这就是耍流氓。
https://www.guokr.com/article/3332/
同样的道理。喝红酒对心脏好,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网上类似的文章铺天盖地。大抵是红酒中含有白藜芦醇,而白藜芦醇对心血管疾病有有益效果,还能预防癌症,因此喝红酒对心脏好。
不过,葡萄酒的产地不同,白藜芦醇的含量差别很大,即便常喝白藜芦醇含量高的葡萄酒,也不足达到病理作用的计量,况且这种说法本身仅仅是一种推测,并不能证明结论。
而对于白藜芦醇能预防衰老的研究,是在鱼身上做的,把鱼身上的实验套用到人类的身上,这挺有意思。
对于我们,探索出结论就行,不盲目崇信。生活属于自己,爱喝就喝,喝总比不喝好,心理学的安慰剂效应可是很强的。
04
研究人员他们的期望值、态度、价值观、需求。
是人都有情绪,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想法。这些内在的东西,外显于行动。
还是拿红酒来举例。
研究人员有期望值,它们希望研究结果朝着他们的期望而去。
家中长辈患有心血管疾病,我的期望值是常喝红酒能够缓解,于是我朝着这方面研究,一点小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希望。
研究人员有态度,他们的态度、情绪、主观意识会影响研究的结果。
我今天和老婆吵架了,这TM是什么,喝红酒能治疗心脏病?都这么说,我懒得研究了,那就是这个理吧!
研究人员有价值观,有的价值观正确,有的价值观不正确。
听说写红酒能治疗心脏病的论文很火,容易捞钱,那我得多写几篇。缺少数据?不怕,造点假数据呗,反正老百姓又看不懂。
研究人员有需求,这个需求可能是自身的,也可能是外面的。
因为老板或者客户(红酒商)要求我做一些关于红酒有益心脏的研究,宣传宣传,让公司或者合作客户的商品好卖。
05
作者、演说家常常歪曲或简化结论。
这点以前讲过,用的是霸王洗发水的例子。
事情起源于霸王进军香港,因为生意太好,它被香港本土品牌联合港媒诬陷,诬陷其中药成分含有致癌物。香港媒体《壹周刊》刊发文章,报道霸王洗发水中含有二恶烷,还拿出了专家的意见。专家说“二恶烷”可能会让动物患癌,《壹周刊》就说可能会让人类患癌;专家说长期接触“二恶烷”,会出皮疹,也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壹周刊》就说二恶烷会直接引发癌症。
但多方检测机构证实,霸王洗发水的二恶烷含量在正常范围内,甚至比一些国际知名的日化用品商的产品的含量还要低。
这个例子中,只要是专家说的内含可能性的话,杂志社就能编出确定的结论。杂志社歪曲了专家的观点,把攻击点转移到容易引起民众忧虑和抗议的致癌物上,自然,不了解的民众不再使用该洗发水。
原文在这里:别站在那里,像个稻草人一样!
感兴趣可以回读。
06
研究“事实”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改变。
不管是资料还是文献,随着时间的流逝,里面的一些观点、概念已经无法使用,用文艺的词汇形容叫物是人非。
现实工作、生活中,很多人容易忽略这个问题。我从事互联网行业,技术日新月异,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旧的技能和技术运用起来虽然得心应手,但迟早要被淘汰,每门新技术的诞生意味着新的解读、新的变革、新的发展。如果现在入手一项技术,拿到的资料还是四五年前的,你不得不考虑它的时效性。
做守旧者容易,做推陈出新者难。
我们在确定一个论点是否正确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它的时效性,是否适用于当前的环境。
07
研究样本是否具有普适性。
比如前不久出一份调查问卷,出于公司利益的考虑,在设计时就有诱导性地设置了一些问题,诱导问卷参与者朝着好的方向填写,向客户递交满意的结果。
当我们拿到一份调查结果时,调查的起初有无歪曲事实,有无偏见,有无诱导性的内容。参与调查的人,是否全面考虑,比如:你研究粮食浪费现象,在富人区采样和贫民区采样,得出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除此之外,还有被调查者的经济水平、心理状态、社会地位,被调查地区的发展现状,地缘环境等等,都能成为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
要做到调查全面而细致,需要考虑全面;要做到对调查结果的判断,需要不停磨炼。
说了这么多,总结如下:
要全面分析一个问题、论点或者研究结果,你得注意以下几点:
01 注意研究的质量
02 注意研究的矛盾点,就矛盾点深入探索
03 注意研究结果和研究例证的差别
04 注意研究人员自身的因素
05 注意有人刻意歪曲事实
06 注意研究的时效性
07 注意终究的普使性
到最后活得潇潇洒洒,早日得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不是迷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