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论语》与现实的对照:鄙视劳动?

《论语》与现实的对照:鄙视劳动?

作者: 西土瓦勇 | 来源:发表于2018-03-24 20:32 被阅读78次
    图片取自网络

    《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又请求学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之后,孔子说:“樊须真是个小人。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礼,百姓就不敢不敬;在上位的人重视义,百姓就不敢不服;在上位的人重视信,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都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还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分析:一般都把这章作为孔子轻视并反对生产劳动的佐证。近来看了一段视频,非常著名的石国鹏老师,给同学讲课,讲到孔子有缺点,有落后的东西,就有鄙视体力劳动!我不知是否根据“樊迟学稼”这章而来?

    据孔子生平介绍:三岁丧父的孔子过着清贫的生活,会干一些粗活。“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十五岁立志做学问,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为委吏,管理仓库;改作乘田,管理畜牧;没到30岁就开办私人学校,真没过多从事农业劳动。所以,他说“不如老农”、“不如菜农”,是很客观的!在《论语·子罕》中,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说的很坦诚:“我有知识吗?其实是无知的。有农民来问我,我对他问的问题一无所知。”孔子实事求是,没有忽悠学生。

    春秋时代,社会已有分工。孔子普及教育,“弟子三千”,收点学费,自己没有饿着;“贤人七十二”,就有经商的子贡。有了分工,学习的专业和目标就应该确定。

    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要培养从政的君子,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而樊迟恰恰问具体的专业问题,与孔子的办学方向不一致。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的核心。孔子从樊迟的实际能力出发,肯定了樊迟学稼与学为圃,这就是因材施教。论语中记录樊迟三次提出“仁”的问题,孔子都以很浅显的话语做解释。可见樊迟是天资不够,孔子只给他讲最基本的道理,更加说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当然,孔子对樊迟的回应颇强烈,且展开论说,可以体会到樊迟的请教不只涉具体的知识,实亦涉及思想的取向。社会的构成基于分工,孔子的关怀不在具体的生产层面,而在社会赖以合理化存在的根本基础,他培养学生的目标也是服务于这个基础建设的。而樊迟的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小人哉”这句评语,仍体现孔子的循循善诱。按我的性格,我会说:术业有专攻。樊迟你学稼可以,但你到孔子这里来干啥?孔子学院毕业后的就业,绝对不是农艺师!

    而樊迟在孔子之后,也是与人合伙办私学,推广儒学,没有办农学院。

    孔子说“不如”,确实是自己没有农业专业知识;说樊迟小人,不是指他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他天资不够;为什么樊迟退出去再说,我想是照顾“面子”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与现实的对照:鄙视劳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lc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