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一行三人前往辽宁锦州一带,到几处农特产品生产基地考察。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乡村,113户村民,组成了一个合作社,创办了专业蔬菜水果和禽蛋生产基地。
与合作社带头人董大哥边走边聊,也顺便问了下数据。
合作社总计种植了3000亩大棚,茄子、黄瓜、辣椒、西红柿,葡萄、樱桃、油桃、哈密瓜,年产值1500多万。
利润能有多少?敦厚的董大哥说:大约500万左右。
可以啊,太可以啦。
董大哥说,你不知道我用了两三年,才把这些村民带动起来,和我一起种菜赚钱。
即使我是村支书也没用,都看到我连着两年都把果菜种的丰收了,又轻松的卖出去,赚到钱了,这才主动找我入伙。他们不知道我为了不让果菜烂到地里,跑了多少个地方去上门推销。
哦,农民的思想意识还是不够开阔。(不然我说啥好?)
我们还养了50万只鸭鹅呢,现在一天能产18000枚蛋,每天都有批发商来大车拉走。董大哥越说越兴奋。
看得出来,您这合作社的产品产量产值都不错,那有几个注册商标啊?有没有考虑自建销售渠道啊?有设立会员营销机制吗?我继续“刨根问底”。
商标就一个。也知道有商标能卖个好价钱,我们这些。
董大哥,吃人家的嘴短。看在那么甜的香瓜的面子,还要说几句:这年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啊。商标要分类使用,农特产品原产地直播抓紧上,还可以考虑在主要市场联合合作伙伴,设立前置仓及提货点,终端渠道就是生存命脉啊。没见这段时间很多农特产品都卖不出吗?我继续啰嗦。
在买与卖之间搭建的桥梁,就是营销。这年代,农特产品销售要学会走新路。不了解市场需求,盲目生产,产品滞销的概率就大了很多。
农特产品想要解决丰产不丰收的宿命,一定要过好“安全”“优质”“低价”这三关。
消费者对你的信任,就是你最大的本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