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个概念:临界知识,我将这一个概念迁移到科研领域,发现从“临界知识”出发去看清什么是研究应该是更有价值的,这对于很多刚入门的研究生来说,如何在未来准确地开始自己的研究生涯非常有帮助。所以这篇学习笔记,更多的是内化之后的产物,而不仅仅是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中内容的整理与摘抄,我想,这应该也是成甲老师最想看到的,他的知识是如何改变读者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对读者产生影响的,因为,毕竟这样的信息才称得上是知识。
研究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但研究是什么呢?个人理解,研究就是发现自然或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是诸多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而现有的知识尚不能完全地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做出解释和预测。现象即What, 我们要找的是Why (理论基础)和How(关系的性质和作用机理)。解释和预测的基础是对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的了解,因此,所有的导师都会告诉学生去看文献,但很多同学都不太清楚为什么看文献,如何看文献,或者,我看了N多的文献,为什么就是没有idea?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会给出关于这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研究生基本技能图
我用《好好学习》中“划小圈”的方法将研究工作进行分解,其主要是由理论和方法两大部分构成,二者缺一不可。然后分别将这两部分细化,每一个子部分都会构成一个基本的能力单元,研究生需要将这些能力单元组合成自己整体的研究能力,同时在各个能力之间搭建系统的认知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理论的难度大于方法,因为方法是程式化的知识,其标准化程度大于理论,因此掌握方法对于研究生来说并不是最主要的困难,而理论更多地则是个人思维模式的体现,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就是认知方式,所以,本文主要围绕理论部分展开。在理论部分的技能中,个人理解最基础的技能是读文献,最核心的技能是找GAP。这两个技能都需要用到底层思维,那研究的临界知识是什么,以及如何用?
研究是个什么鬼?—《好好学习》读书笔记二、研究的底层思维
(一)什么是研究的底层思维?
个人认为研究的底层思维是学术大牛的研究思维。但大牛的思维可以概括出哪几种类型目前我并不可知,需要深度系统地研究几个学术大牛的心理表征才能确定。。
(二)从哪里学研究思维?
必须从大牛的文献中学。
(三)怎么用底层思维?
将大牛的心理表征以及你总结的底层思维迁移到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上,就搞定啦!
三、培养研究思维的心态
(一)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需要将自己与自己的研究创意隔离,当别人对我们的研究提出异议时,要将思维打开,不要认为对你研究创意的意见是对你个人的否定,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刚刚进入研究领域的小白来说,任何的意见都是巨大的打击。绿灯思维可以让别人的思想流经你的头脑,你需要思考的就是“别人的意见如何帮助我完善我的框架”,而这与你这个人没有任何关联。
(二)慢就是快
1 结硬寨,打呆仗
“结硬寨,打呆仗”要求我们: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对于上图小圈中的能力要个个击破;从文献的角度来说不要只单纯地追求数量,质量和内化更是需要重视的维度。
2 慢工夫要花在真问题上
成甲说:80%的时间花在20%的真问题上。那我们需要清楚两个问题:第一,研究中的真问题是什么?第二,如何花这个慢工夫。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于“你如何讲出一个好故事,即研究创意,更根本的是底层的研究思维”;第二个问题如何花这个慢工夫,我接下来结合读文献来具体谈一谈。因为文献是形成创意的基础。
四、如何读文献----让文献穿过你的身体
曾经读过多少篇文章,就已经忘了多少篇文章。在刚入学时,经历了读英文文献的起步期后,我就开始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要读多少,每周要读多少,还有的前辈说:读100篇英文出一篇中文,我就很想早点读完这100篇,可是文章依然没有在读完100篇后到来,去找老师汇报我读了哪些文章。老师问:“So what?” 我就没有“what”可谈了。因此,读文献的效率决定了你进步的速度。
(一)如果你还没有研究方向
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题目想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的?是如何吸引读者的?
2 根据这个题目,你猜他会讲个什么故事?
3 作者是如何讲这个故事的?他的创意从哪里来?他的观点是什么?他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结论是什么?他从哪些角度论证了其理论贡献?他如何将自己的观点卖给读者的?
4 他如何从现有文献中找到GAP的?运用了什么视角?又如何填补这一GAP?
(二)读文献的方式
首先,需要否定的就是一字不落地从头读到尾,试图理解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当然这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会经历一个这样的阶段来度过最青嫩的时期。
其次,否定单纯的“阅读+划线/摘抄”的方式,我自己在这个方式上花了很长时间,这是最容易产生”为什么读了这么多文献,还是没有idea?”的方式,其实也只想到了一个记录的作用。现在,我知道这是最常见的“低水平勤奋”陷阱。
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式是:让文献穿透你的身体。当我们面对一篇文献时,读者需要经过“问、读、记录和内化”四个步骤,如下图所示。而我们最常见的是只完成“读和记”两个环节,而这两个环节的附加值是最小的。
研究是个什么鬼?—《好好学习》读书笔记具体来说:
问: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1我当时为什么下载这篇文献?2我为什么要看这篇文献?3我想得到什么?因为我经历过发现自己桌面上有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何时下载下来的文献。或者是读完了之后不知道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献了,这三问会让我们牢记初心。
读:读的速度与方式要结合自己的学习阶段,如果是起步期,可以慢一点,重点在于了解这个领域相关的专业术语、研究的大体方向和内容;如果是中期的话,可以快一点,主要是筛选和定位自己想要的;如果是后期的话,要快慢结合,既快速定位个人所需要,再加上慢一点的深度思考与迭代。
记录:略,这是大家比较擅长的。
内化:就是将“知新而温故”与”温故而知新”结合起来。“知新而温故”就是将新的知识嵌入到你现有的知识框架体系中去。也可以通过几个问题实现:
1 我得到我想要的信息了吗?
2 和我现在的研究主题有什么关联吗?
3可以支持我的哪些设想,可以迭代我的哪些设想?
4 该文的结论与现有的结论是什么关系?有何联系,有何区别?
因此,在读文献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数量,也不仅仅是质量,而是深度的思考。有人说学习的三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我们起步时,所看即所见,只看到文献表面的信息,不了解文献背后的思想;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能从浩如烟海的具体文献中抽象出规律了,此时见到的是文献,但入心入脑的作者的创意和思维模式;最后,当我们把这些抽象所得转化成底层规律,可以跨界应用时,这时我们再看文献,就是在规律指导下的看,更清晰、更透彻。这样就是让文献穿过了你的身体,带上你的“味道”,体现为输出。
五、提升研究思维的三个方法
(一)反思
注意:反思和总结完全不是一回事,总结仍是低层次的学习,而反思才是真正内化的途径。如何反思已经在“如何读文献”部分进行了示例,不再详述。
(二)以教为学
两个好处:第一,“教”更容易发现自己思维的坎。我通过元认知就发现自己经常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当把事情论述到一定程度时就卡住了,思维过不去了。这时,我的解决方案是:必须找一个人跟对方说自己的理论逻辑,在对方的助攻下,才能打通这个坎。第二,强化记忆和认知,“教”是一个积极主动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的飞速运转会倒逼自己加强对问题的理解。所以,建议大家成立文献阅读小组,大家互相分享。
(三)刻意练习
最近关于如何学习,很重要的两个观点就是“1万小时定律”和“刻意练习”,前者是水滴石穿的积累,是数量的维度;后者是“唯手熟尔”,是质量的维度。其实这两者缺一不可,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持续性训练”。《好好学习》在提到刻意练习时,通常会将“元认知”这个概念引出,即思考自己思考的过程。通过刻意练习,不停地修正自己每一次思考过程中的不足,明确下一次努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尝试性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或某一规律总结的假设,然后在下一次尝试的过程中去验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