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博览群书学院每天写500字每天写1000字
如何见常人所不能见,洞察伟大作品背后的真相

如何见常人所不能见,洞察伟大作品背后的真相

作者: 李木子kigo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14:59 被阅读142次

    近些年来知识付费大火,许多平台都在大量征收图书类稿件,但图书类稿件也不是那么容易写的,尤其是文学小说类的书籍。有时候同样一本书,别人就能旁征博引、立足时代背景,分析总结出书中的深刻内涵,而你却连书的中心思想都整不明白,更别说写出一篇立意深刻的稿子了,简直让人怀疑我们看的到底是不是同一本书。

    说起分析文学作品,其实我们从小就已经在学习怎么对作品进行分析了,只不过毕业离开校园多年,大多数人都遗忘了自己还曾经拥有过这么一项技能。

    记得读书时,每次上语文课,老师都会带着我们分析文章,将文章分段,总结段落大意,然后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有时候也不免疑惑,为什么明明我们和老师读的是同一个故事,老师却能分析出许多不同的东西。

    举个例子,高中语文课本上的《等待戈多》这篇文章,表面上看起来写的只是两个流浪汉每天在路上等待戈多,而戈多一直没来的故事。

    而老师却能将这篇文章背后的深层内涵娓娓道来:我们被推进这个世界,但不知为了什么。人不可能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但又不能不想,我们既然来了,就要有所企盼。

    那老师为什么能分析出这么东西呢?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阅读量确实比我们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有一套独特的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能一眼看穿作品背后的逻辑。

    今天我们就跟随密歇根大学文学教授、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托马斯·福斯特的脚步,来一起聊聊如何解读伟大文学作品。

    托马斯·福斯特在自己的作品——《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中,用轻松幽默的描述与对话,向孩子们解释作家是如何使用象征、隐喻、特征、设定、策划以及其他技巧进行创作的。虽然这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的阅读指南,但对成年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能带领我们从阅读方法到创作实践,真正理解伟大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从内心深处爱上文学阅读与写作。

    1.太阳底下无新事

    面对一部作品,一般人都会被书中的情节或者人物吸引,觉得,“哇,这个故事好燃,好热血,男主好帅,女主好美”。

    而专业人士则会想,这部作品为什么吸引人,为什么我读了之后,会感到喜悦、悲伤或焦虑,书中人物和我读过的别的书里的人物类似吗,这种场景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

    这就是传说中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文学课》这本书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文学,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样的,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脱胎于其他的文学作品。

    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天下文章一大抄, 看你会抄不会抄”。

    不信?比如你要写一个西部电影的剧本,你要写什么呢?

    一场大决战?已经有了《日正当中》;

    一位退休的神射手?已经有了《原野奇侠》;

    暴动中的孤独前哨?已经有了《要塞风云》、《黄金骑兵队》等等。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再举个例子,《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出版于1925年。

    讲述了大富翁盖茨比每晚在自己的别墅里举行豪华派对,挥金如土,只为能见自己曾经的爱人——黛茜一眼。然而,当两人终于见面后,盖茨比才发现,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到头来,自己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不久后,黛茜开车碾死了丈夫汤姆的情妇,汤姆将这一切嫁祸到盖茨比身上,盖茨比被害。盖茨比那如烟花般绚烂却短暂的一生,至此也终于落下了帷幕的故事。

    初读这个故事时,只看到盖茨比与黛茜之间的感情,为盖茨比不值,等多读几遍后,才慢慢体会出作品内蕴含的深意。

    其实这个故事与我国的一部小说很类似,没错,就是我国清代长篇小说《红楼梦》。

    不信?两者都是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主线,讲述了人物/家族从繁华到没落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他的辉煌气魄我全部都见过,他的寂寥景象我也都见过。

    当繁华落幕,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所以,就像作者托马斯·福斯特在《文学课》这本书中所说的,从某个层面来说,任何一位作家的作品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原创的。当你发现了不同作品之间的关联时,你对小说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小说传递的含义也会更加深刻。

    2.人物原型促进理解文章内涵

    除了故事是类似的之外,其实作品中的人物也都是类似的,而每部作品中的“原型”,基本上都来自莎士比亚、《圣经》、童话传奇故事,以及希腊罗马神话等等。

    比如,有这么一位老人,他又老又穷,工作也很卑微,是个渔民。他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只有一个叫“马诺琳”的男孩时不时地和他聊天,帮他收拾打渔的工具。但是他很善良,也很纯洁。

    最近他很倒霉,一连84天都没有捕到一条鱼,但他仍然没有放弃。第85天,他依旧乐观地出海了,并捕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老渔民经过三天三夜的战斗,受了不少伤,终于把马林鱼杀死了。

    他把马林鱼绑在船上,准备返航回家。不料马林鱼的血引来了海洋中的鲨鱼,虽然老渔民用尽方法杀掉了不少的鲨鱼,但是马林鱼的肉最终还是被哄抢一光。

    等他回到家,马林鱼只剩下一个骨架,老人精疲力尽,躺在床上,双手张开,手上布满伤痕。

    第二天,当人们看到那条大鱼的骨架时,大家都开始相信这位老人了,这位老人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好了,现在可能有人要想了,这不是海明威写的那个《老人与海》的故事吗?

    恩,没错,但是不妨再想想,这个老人像谁?

    男性,有相信他的人,经历了很多磨难,做出了牺牲,给众人带来希望。

    没错,这位老人,是一位“基督式人物”。

    那海明威为什么要把这位老人塑造成一位“基督式人物”呢?

    这是因为他想借此立意,如果书中人物的牺牲与基督最伟大的牺牲类似,那么这就代表,这个人对我们的意义非常重大,也许能拯救人类,又或许意味着希望。

    而这一切,都得基于我们看出了作者塑造的人物是“基督式人物”这一点上。

    3. 天气并不仅仅是天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在看电视剧或者电影时,如果主人公心情很悲痛,一般都会下雨。

    这是因为在文学作品中,天气并不仅仅是天气,下雨也不仅仅是下雨,

    先来说雨吧。

    雨可以用来设计情节,下雨了,人就得寻找避雨的地方,或滞留在某个地方。比如《新白娘子传奇》中,小青施法下雨,白素贞便借躲雨趁机和许仙同坐一条船。

    雨也可以用来渲染气氛。下雨天总是比其他时候更加神秘、阴郁、孤独,而主人公一旦淋了雨,则会显得十分狼狈。

    另外,雨还能净化心灵,带来新的生命和新的希望。

    雾则意味着某种混乱与困惑,比如《哈利波特》中,每当大雾弥漫,就代表着一种可怕的生物——摄魂怪要出现了。

    雪呢?雪也和雨一样,意味丰富,既可以代表纯洁、美丽。

    有时又会令人恐惧,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孤独地在雪夜中死去

    4.

    前面说过,教师之所以能从短短一篇文章中,分析出众多信息,一方面是因为阅读量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有一套独特的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虽然我们的阅读量可能比不上老师,但这本《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却教给我们不少理解伟大文学作品的套路,相信我们在看完这本书之后,都能按照书中的方法,见常人所不能见,一眼看穿伟大文学作品背后的逻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见常人所不能见,洞察伟大作品背后的真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xe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