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萌宠
儿童心理:儿童获取特权的小手段【心悦日记55】

儿童心理:儿童获取特权的小手段【心悦日记55】

作者: 童心悦悦 | 来源:发表于2020-05-16 15:24 被阅读0次

你了解儿童懒惰行为背后的心理吗?其实,懒惰有时是孩子缓解自己处境的一种手段,有时儿童也会通过装病来逃避学校的学业任务。这只不过是他们想要获取特权的小手段哦!

获取特权的小手段之一:懒惰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每个孩子天生都有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心理需求”的观点。但是既然如此,为什么生活当中会出现那么多具有懒惰行为的儿童呢?

从表面上来看,懒惰与“孩子天生都有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心理需求”的观点,相互矛盾。懂得儿童心理学的教育者们就会知道,事实上懒惰的儿童正在享受懒惰带给他们的好处呢!

作为教育者,面对懒惰的儿童不够优秀的学业表现,会不会有一种心理,就是他一旦有一点点进步,就会很欣喜。而一个优秀成为习惯的儿童,一旦放松或下降,会不会跟平时的表现有个对比而产生失望呢?

懒惰让这些不够优秀的儿童不必背负别人对他们的期望,即便他们没有什么成就,别人也不会过分苛责他。因为他不愿意努力,所以总表现出一种无所事事、松松散散的样子。但是他的懒惰却成功的吸引了别人的关注,至少他的父母要为他操心。

很多时候,懒惰只是孩子缓解自己处境的一种手段。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无所建树归咎于懒惰。这样一来,大家不会指责孩子愚笨,相反,孩子的家人通常会说:“这孩子如果不懒惰,就没有他干不成的事。”相比于愚笨,孩子还是更喜欢懒惰的评价,这对于没有自信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安慰。

想一想,与其听到教育者们评价孩子能力不行,不如表现的“懒惰”一些。因为懒惰而无所建树和因为能力弱而落后无为,更能抚平他们毫无成就的挫败感。能力弱似乎否定了这个人,而懒惰行为只要改变,一旦通过努力取得某些成就,就会和他之前的毫无建树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获得极大的赞赏。

获得特权的小手段之二装病

您或您身边的儿童是否有经常说肚子疼或者哪里不舒服,不去上学或者不参加考试的情形呢?

刚认识小桐时他上二年级,爸爸和妈妈在他四岁时就离异了。那时听爸爸说孩子在校经常肚子疼,每一次一听老师来电说孩子“犯病”了,马上从工作地驱车赶回学校,把孩子接走。送到诊所一检查,并没有什么问题,医生会让喝点儿热水,或者捂一捂,可能就会好了。爸爸也很纳闷,还准备送往大医院去检查。

小桐五岁时就失去了母爱,由他爸爸独自一人带着。偶尔忙不过来会交给爷爷奶奶照顾。每天放学,他最渴望的就是见到爸爸,如果爸爸晚上回家晚,他就会不停的打电话。学习态度很糟糕,贪玩、懒惰、不专注……可想而知,学业成绩也很落后,被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是家常便饭。

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因职业的敏感性,我立刻想到这会不会是小桐获取特权的一种手段呢?孩子考试时情绪就会紧张、肚子疼,似乎能够得到老师的一些照顾或安慰。这样他们就不用面对因考试不会答题或者考试成绩太糟糕而受到责骂。

于是和他爸爸做了深度沟通,为他分析了小桐可能存在通过装病来逃避学校学业任务的心理。刚开始爸爸很不能接受我的观点,认为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会装病?不过,之后还是愿意配合我做一次印证。

我又与小桐老师做了沟通,下一次如果再因为考试反映肚子疼要求接回家时,我们请老师给端点热水喝并给予安慰,但仍然要求把考试题做完,否则不可以回家。结果孩子的小手段被我们识破了,这个特权没有获取到,不得不完成考试。

三年级时,他转入了我所在的学校上学。又是一次语文考试,中途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反映肚子疼,让我去看一看。由于先前的经历,我半信半疑,但是也不太敢确定。我需要了解一下肚子疼发生的情境。于是来到教室,发现所有学生在安静地考试答题,大部分学生已经做到试卷的最后一面,而他还在第一面。至此,我坚定地认为这是他换了新学校后再次使用的获取特权的小手段。

于是和老师配合,既表示到了关心,又严格了考试制度。老师温柔地坚持:“先喝点热水来暖暖胃,忍到试题做完,无论如何今天试卷必须完成才可以放学,否则需要留在办公室。如果肚子依然疼,就请诊所的医生过来检查一下。”他无路可退了,只能专心致志地答题。

这样因“肚子疼”而寻求特权的小手段使用了多次,连续几次未达成后,他就再也不会“犯病”了。他已经建立新的心理:“完成学业任务没有推脱的理由。”并体验到了坚持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获取特权小手段三:口

归属于上述心理类型的还有这类儿童,即因为某种缺陷而要求特殊照顾的,比如口吃的儿童。儿童说话能力发展的快慢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首要因素就是儿童社会情感的强度。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成长在少有人沟通交流的环境中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而生活在人流量较大,社会意识较强,乐于与别人交往的儿童相较于那些回避社交的儿童说话能力发展的会更好一些,也更容易一些。但是如果人为的减弱儿童的说话诉求,比如说,儿童一旦说话就阻止或者斥责,那么儿童的社会情感就弱。

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有有益的优越感,也有无益的优越感。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有建设价值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孩子的努力追求,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灾难。

怎样理解儿童获取特权的心理并正确引导,需要教育者懂得更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愿意做懂儿童心理的父母,育健康快乐儿童的伙伴,请扫码加入:心悦儿童心理之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心理:儿童获取特权的小手段【心悦日记5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xr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