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什么种子长什么苗,孩子这棵苗来自于父母,以后无论长成什么样,都和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详细分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因果,读完这篇文章,相信你对亲子关系会有一个全新的见解。
有其父必有其子,这种话总是很难令人完全信服。
因为生活中总是时不时会出现平庸的父亲生了个优秀的孩子,智力超群的父亲却生出不思进取的孩子。
就像有一次我和几位家长一起去打听培训班的事情,就碰到一位做保安的家长,提起自己的孩子那真是一脸的骄傲,据说从小就特别聪明,学习从来不用他们费心,还能经常拿到各种数学竞赛的奖状。
听到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我们这些同样望子成龙的家长除了一脸羡慕,还是一脸羡慕。
当然作为一直很热衷于探究人生真相的我来说,我一直希望能真正弄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间命运链接的真相和因果关系。
想要弄清这些关系,我想从历史故事的角度也许可以窥视一二。
之前我就讲过太子击的故事,太子击是魏文候的儿子,也是后来的魏武侯。
魏文候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国君,一心想做第二个周文王,让自己的儿子做第二个周武王,让自己的弟弟做周公。
有这样抱负的国君一定是个贤明之君,事实上魏文候也确实要求自己尽量事事都能做到贤明,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贤明,甚至拜国中大儒,田子方为师。
太子击因为父亲的榜样力量,也一心想做个贤明的太子。
只是魏文候虽然想做贤明的君主,但是他的梦想是南下伐楚,他想从伐灭楚国开始,完成统一大业的梦想。
但是楚国的国君并没有罪大恶极到人人喊打喊杀的地步,相反楚国被治理得还很强大。
因为这个原因,伐灭楚国一统天下,也成了魏文候很难实现的愿望。
在春秋战国的时代,其实有很多君主都明白做一个贤明之君对自己稳定统治的重要。
像魏文候就是这样一个懂得贤明重要的君主,但是他又放不下攻伐楚国,统一大业的欲望。
大概是因为他的这个欲念太强大了吧,他的儿子太子击虽然也有做贤明之主的心,但是更感兴趣的是攻伐之事。
魏武侯在位二十六年,一直在忙着东征西讨,也没能完成魏文候的梦想,伐灭楚国,统一中原的大业。
看完这个故事你会发现这真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典型代表。
到了魏武侯的儿子,那承袭自魏文候的贤明之气几乎已经消失殆尽,兄弟间为了争权夺势,展开了毫不留情的厮杀。
从魏文候子孙三代的传承来看就是,魏文候最重视贤明的品质,所以不仅自己努力做出贤明之态,也影响自己的儿子、兄弟也都能以贤明的姿态出现。
到了魏武侯,自己也以能当贤明之君为荣,只是这种心态比起父亲来已经大大降低,他更对征伐感兴趣。
所以到了他的儿子,攻击性就是最突出的表现。
在传统的观念里,有一个观念是看一个家庭出生一个孩子是来报恩的,还是来报仇的?
如果一个孩子生的聪明灵秀,又好学上进,那自然是来报恩的孩子。
相反一个孩子或生来愚钝,或生来顽劣,让父母一日都不能省心,那自然就是来报仇的孩子了。
用这个观念来看历史上那些因权势而争斗的你死我亡的诸侯子孙,无疑都是来报仇的孩子。
想要毁灭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国家,只要一招就够了,就是“不和”。
而这个“不和”看过魏文候子孙三人的脉络,就会发现一切皆有因果,任何事情都不是突然凭空冒出来的。
今天因为孩子稀少,父母大都铆足了劲儿,希望能把孩子培养成才。
新闻上经常能看到管教孩子用力过猛的父母,把自己气出心脏病、高血压的事情。
这就是不懂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因果造成的,如果懂了这种因果,父母只有要尽量把自己管好,让自己处处都能为孩子做榜样,孩子的问题自然能够迎刃而解。
哪里还需要着急上火的去管理别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