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充符

作者: 295442de7134 | 来源:发表于2017-01-25 09:32 被阅读0次

文章结构


1.三个独脚人的故事,人虽残疾,但本性与常人无异。

2.丑人的例子,引出“才全”,“德不形”,应抓住根本,而不是外在。

3.惠子与庄子辩论:无情之人如何为人。

原文注解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如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1.兀者——单只脚的人。王骀——虚构人物。“骀”有“愚笨”的意思。

2.王骀不言之教,但是跟随的人还是很多。孔子也非常的赞叹他能守住本性。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此,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1.天地万物,用“齐物”的眼光看,都是相通为一体的,所以失去的脚就像掉在地上的泥土一样。

2.知——认知作用;心——认知作用主体;常心——认知作用主体的推广。

3.止水如镜,才能照彻万物。王骀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忘记了外象,随时可以出离。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反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1.申徒嘉,只有一只脚,与子产共同在伯昏无人(虚构人物)门下学习,子产认为自己是执政大臣,轻视只有一只脚的申徒嘉。

2.有德者——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3.老师教学十九年,却不知道申徒嘉只有一只脚,说明老师不注意外在形骸,而是注重内在修养。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皎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1.又是一名独脚的人,叔山无趾。去见孔子,孔子说其已经失去一足才来,太晚了。叔山无趾说:虽然以前不知谨慎,毁坏身体,但是还有更重要东西可以追求。孔子说:是我太浅薄了。并对学生进行劝勉。

2.叔山无趾对老子说孔子未达至人境界,追求名利,以致成为枷锁。老子表示应该将生死看成一体,接触枷锁。叔山无趾表示没有办法,这就是孔子的天命。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而已矣。无君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泛而若辞。寡人丑乎,足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1.前文讲了三个独脚的人,本段讲一个丑人,哀骀它。

2.丑人虽丑,无所倡导,智力不足估计身外之物,但有着吸引了众人的魅力,鲁哀公召见过来之后,也感受到了他的魅力,却不解其中的缘由。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郇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羿资。刖者之履,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娶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却,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全才。”“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1.孔子举例小猪爱母亲,不是爱母亲的形体,而是形体背后的力量。战场陪葬不用武器装饰,被砍脚的人不用珍惜鞋子,说明看事物应看其根本。

2.才全——面对万事变化,不失本心。德不形——德不外露。

茵歧支离无胗,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豆肩肩。臃鞅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豆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断,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鏊乎大哉,独成其天。

1.茵歧支离无胗——跛脚,驼背,兔唇。臃鞅大瘿——脖子上长大瘤。

2.卫灵公和桓公见人,看其根本,不局限其外形。德行上有过人之处,就会让人忘记他的外形。

3.诚忘——不忘记那些已经忘记却不该忘记的,忘记那些应该忘记还没忘记的。

4.圣人不设谋,则不用智力;不断灭,则不用牵缠;不失去,则不用得到;不售货,则不用图利。做到这四样,就可以称之为受自然养育。

5.人有人形,所以在世间,人无人情,所以在天地。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1.接上文,惠子继续与庄子讨论。

2.惠子:人之所以为人,怎么会无情呢,不然又如何称之为人呢?庄子:人有人形,所以称之为人,所谓无情,是指不让情感影响自己的本性。

3.坚白:在「齐物论」中有提到,涉及逻辑争辩。“坚白石”,“白马非马”。

精彩语句


1.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

2.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3.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4.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5.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6.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7.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鏊乎大哉,独成其天。

8.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读书心得


庄子在本篇中,先是说了3个独脚的人,又说了1个相貌丑陋的人,又说了2个身体残疾更奇怪的人,其实都是在给我们“破相”,破除我们对外在表相的执念,回归到人的本质中去。人与人的本性并无区别,不管你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人与万物的本性有无去别,不管你是人类还是动物。所以庄子为了让我们了解这些,他笔下的残疾人境界往往都比普通人要高,也借由孔子的口表达了我们作为身形健全的人更应该努力进取。

最后一段,庄子与惠子又进行了一次辩论,关于什么是人,人是有情还是无情。在《老子》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样看来,老子也说圣人“无情”。但正如庄子在最后说的,这里的无情并非是一般人认为的无情,而是指我们在面对外欲纷扰时,应该保持本性,守住自己的根本。这样的“无情”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有情”。

相关文章

  • 德充符

    文章结构 1.三个独脚人的故事,人虽残疾,但本性与常人无异。 2.丑人的例子,引出“才全”,“德不形”,应抓住根本...

  • 德充符

    我触摸的是现在的尘埃 还是昔日的城池 我濯足的是黄河的沙 还是沧浪的水 变幻的是天上的白云 还是地上的野草 永恒的...

  • 德充符

    德充符 德充于内,自有形外之符验也。 第一部分:兀者 1:兀者,王骀。兀者,受刖刑断足的人。 王骀,圣人也。...

  • 德充符

  • 《庄子》阅读笔记(五)

    ——德充符—— 【题解】 本篇是讨论道德问题的。 德充符——是指道德的充实完美。 其一:文中先...

  • #每天一张读书卡#1000/15《庄子》

    书目:《庄子·德充符》 摘要 “圣人不谋,...

  • 《庄子》笔记54 2019-02-28

    德充符 第五 【原文5·9】 《德充符》要义 “道”与“德”是道家思想的关键。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得之...

  • 庄子  德充符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 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

  • 晨读德充符

    晨读,随便选的一段,却是给了很大的提醒。不评价的人生状态,是怎样的状态。 摘录一段关于《德充符》的介绍,在《德充符...

  • 庄子.德充符下13

    庄子.德充符下心得 德充符用了五个小故事做例证,阐述“德”并非“道德”“德行”,而是一种心态。 哀骀不说话也能取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德充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ct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