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随便选的一段,却是给了很大的提醒。不评价的人生状态,是怎样的状态。
摘录一段关于《德充符》的介绍,在《德充符》里面讲到的人的至人的状态,就是不评价他人。
不评价他人,连评价的想法和念头都不要有。自己也不要被别人的评价所影响,所左右,不产生任何的念头和情绪。你就会达到一种与自己的和谐状态,与所有人和谐的状态,与所在的场域和谐的状态,与自己联结,与他人联结,与场域联结,与大自然联结,与宇宙的联结。
这是一种自由,无我,亦无我执,无相。
我并没有去全文的阅读德充符,也只是浅显的理解庄子的道,万物都有自己的道,顺势而为的前提也是首先能有悟道的能力,能感知到“势”才能知道如何“顺”。在评价升起的那些瞬间,我们就出离了悟道的状态,不再是临在与观察的状态。
评价,会带来的是情绪。我们所说出来的评价,其实是自己身体里早就存在的情绪积累后的表现而已。我们评价他人,表达情绪,而情绪表达后又会强化我们的评价,如此反复,我们就成了情绪的奴隶,成了评价的载体。
这是我们愿意的吗?是我们想要的吗?
当你感觉愤怒,感觉不爽,感觉生气的时候,其实就是自己被困在评价的循环之中了。庄子谈到的不辨,不争,无高下心,无对错心,达到的就是没有评价的状态。我不评价他人,也不把他人对我的评价捡起来。我看到别人对我的评价,就像个石头射过来,撞到我的身体,掉落在地上。我低头看着这样的石头,知道刚才的撞击是如此的轻柔,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善意。我轻轻的拍拍自己,对自己说,好的,这是一次美丽的相遇,我看到石头掉在了地上,它并没有黏在我的身上。我还是我自己。
我对自己微笑,我看到自己的喜悦心。再低头,谦卑的看着地上的石头。阳光温暖的照在石头上,我看到石头的反射,光线也是如此温柔的。我对它笑,它也对我笑。我问它,你来我这里,是想告诉我什么。石头说,我是想提醒你,是否你还在觉察的状态,我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你如何对我,就会看到怎样的自己。别人的评价,其实就是你自己对自己内心最不能接纳的部分。
我们不去评价他人,比如不评价我的先生,先生就是中正而舒适的。我看到上周我对先生的评价,愤怒的是他对担当的不足,我渴望的是他为我分担更多。在这个评价里,我看到了我自己,我为先生分担的多吗?我知道他的困惑吗?我知道他的压力吗?我对他的困扰和辛苦感同身受吗?我在愤怒他对我的担当不足的时候,我是在愤怒自己对他的担当不足。我给先生说,你辛苦了,为家分担了很多,我们却没有看到你的担当和辛苦。因为一直存在着,我们都习惯了你为家的付出,付出到了没有你自己的状态。在家里,先生是水,无形而有形,家需要的是什么,先生就是什么。
如此,是不在分担吗?而我们所做的,就是不断在先生这里索取。索取温暖,索取安全感,索取爱。谦卑的是先生,我和孩子们都是在索取家的安全感,索取家的温度。那我们还有什么评价先生的权利呢,我们所该做的就是看到他的付出,感恩他的庇护,而不是对他的小习惯进行评价。
爱,是不评价的基础。谦卑是不评价的前提。
我蹲下身体,对地上的石头说,感谢你的到来,感谢你作为一个提醒的存在。我会试着少的去评价他人,试着少的评价自己。接纳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接纳生命中的每一个提醒。我知道我还慧根尚浅,我做不到完全的没有评价,我允许而且接纳自己的做不到,我知道这是“势”,我能做的就是顺势而为。
我知道,当我有一天可以做到不评价他人也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影响的时候,我就是完全的自由了。我的呼吸都是自由的,愉悦的,我所在的场域都是清新的,带着阳光和泥土的味道,带着人类本真的气息。我熟悉这样的场域,我融入这样的场域中。
正如鲁米的诗句所写:
做人就像是一家客栈,每个早晨,都是一位新来的客人。
喜悦、沮丧、卑鄙,一瞬的觉悟来临, 就想一个意外的访客。
欢迎和招待每一位客人,即使他们是一群悲伤之徒,来扫荡你的客房,将家具一扫而光,他或许会为你打扫,并带来新的喜悦。
如果是阴暗的思想、羞耻、怨恨, 你也要站在门口笑脸相迎,邀请他们进来,无论谁来,都要感激。
因为,每一位都是由世外派来,指引你的向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