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贵州省
我们走在雪地上,走在时间里

我们走在雪地上,走在时间里

作者: 眉如菊 | 来源:发表于2017-01-15 20:02 被阅读0次

    合上日历,打开报纸。悲喜欢乐,又是一年。

    冬天的雪花还没有全部融化,春节的脚步已悄悄走来。

    喜庆的红灯笼、春联早已布满我们生活的这个小城的大街小巷;一串串腊肉、腊肠早把年味渗入了家家户户;骑着电动自行车行色匆匆送网购年货的快递员,挑着公鸡、年糕进城的农民伯伯让年味在大街小巷间流动……

    那一年,这些年,对于不能回家的人来说,回忆也许比现实更温情,而对于正在回家的人来说,回忆让我们脚步加快。

    遥远的村庄因为城镇化工业化而失去了当初的摸样,轰隆的机器声来自一群同样不能回家的外乡人……我们走在雪地上,走在时间里。

    很多人抱怨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其实不然,且不说那阵阵的鞭炮声;那在夜空中绽放的烟花;那油铮铮的腊肉香肠;那粉嫩嫩的吊浆汤圆等,单是那大年三十的年夜饭,那远在千里的人心急火燎赶扑的团圆饭就让人回味无穷。或许表达年味的方式变了,但那份感情还是在的。只能说,时间在变,年味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不断更新。

    记得那一年,穿件蓝色咔叽布棉衣和白网鞋(因为太白了,也容易变脏,不过还好有粉笔)跟在父母屁股后面去集市上置办年货,被四面八方汇集的人群挤得哇哇叫甚至还掉了一只鞋子;下河淘米洗菜或洗衣服,手被冻得通红,但脸上却总是喜气洋洋的,那时候的河水还很清澈。

    那时候的我们,是单纯而幸福的。蒸黄粑、做甜酒、做豆豉、舂糯米面、杀猪、熏肉、磨豆腐,好不热闹。

    腊月初十。在纳雍县西南边陲一个小村,村民王成兴的一句本来是想表达和睦友好的“杀猪其实就是杀那几个人。”笑倒在场的所有人。

    只见杀猪匠出身的李贵荣用铁钩钩往笨猪的嘴用力一拉,那猪经不住疼痛便哼哼叽叽的从圈里出来了,几个力大的男人扑上去,揪的揪尾巴,抓的抓耳朵,生拉活扯地把猪拖到大案板上按住,李贵荣朝它脖颈上捅一刀,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猪血就像喷泉似的涌出来。这个时候,母亲就吩咐我赶快端着有盐水的盆去接着。血即将流尽时,猪总要作最后挣扎,狂嚎几声、狂蹬几下就一命呜呼了。

    村里关系特好的邻居都来帮忙了,这也是“杀猪就杀那几个人”的本意。大家把猪拖到滚烫的开水里翻几下,然后等着杀猪匠一喊“可以刮毛了”,于是破瓦片碗片纷纷上阵,再用刀子一刮,便露出白白的肉皮,随后大伙七手八脚的给它洗完“烫水浴”就搬到大案板上去开膛破肚。李贵荣三下五除二就把猪分割成十几块,我们则笑呵呵的往家里搬,细心的老者则找一个角落砸着叶子烟处理猪肠子,一边说着:“这可是下酒的好东西。”

    晚上一村子人聚集在昏黄的灯光下吃“杀猪饭”,大人们盘算着这一年的得失,小孩们叽叽喳喳追逐打闹,雪花不由分说地落满屋顶树梢。

    过几天就开始熏腊肉了,香樟树是熏肉的上好材料,边熏边被嘴馋的我们割下几小块迅速的塞进嘴里然后像母鸡似得格格的笑着……

    磨豆腐也是一件大事。推磨,舀豆浆,然后烧火熬豆浆,我们也跟着大人们后面跑前跑后、蓬头垢面瞎忙活,闻到厨房里热气腾腾的雾气中弥漫的豆浆清香,那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看到大人点卤,压浆,白色的豆浆慢慢凝固成白嫩嫩的豆腐,这时候自己动手拿一个小碗,放点酱油、葱花,条件好的放点麻油,拾一两块在碗里捣碎,搅拌,吃起来比什么都香。

    很快,终于到了期盼已久的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炉子旁,看电视,吃年夜饭。据说年饭中要有鱼和腊肉,取团团圆圆、年年有余、生活富足之意。做年饭的过程十分讲究,煤火是正式祭祀过灶王爷的主炉,家庭主妇中通常是被认为福气好的担任主厨,生活得差的人只能在厨房当助手。蒸年饭时特别在乎饭甑中冒出的第一屡蒸汽是出自何方,这能预示新的年份全家人谋求发展,能遇到好运气的方向。年饭做好后,要首先摆上祖宗的牌位进行祭祀,祭祀时供品繁多,除了一桌子美味佳肴的年饭,还要特别为祖宗的坐骑马匹,准备好一些早在月前就用器物盛上谷种、麦种、豆种等通过催芽技术而茂长的青苗,以作它们的草料和食品。祭祀时全家老小鸦雀无声,仅由主家的人肃然地主持祭祀,待供罢饭菜酒水,依老幼顺序作辑盍头,求请祖宗保佐降福降禄以后,将供奉的酒水于香腊纸烛的燃烧中祭洒于天地之间,完成了一系列繁锁神圣的祭祀,全家人才可以围坐吃饭。吃年饭的时间要长,以表示“越吃越富有,越吃生活越亮堂,越吃来年财源越广进”的意思。

    吃过年夜饭,就是“守岁”了,全家人齐心协力地把“年”驱走,期待着新的-年吉祥如意。

    正月初-,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与门神,以求驱邪避灾,全家福寿康宁,之后便开始热热闹闹地进行“拜年”活动,拜年时人们走亲串友互致节日祝贺与联络感情。礼俗规定,初-家庭成员依次由晚辈向长辈拜年,晚辈以贺礼孝敬长辈,长辈则给晚辈的孩子们发放压岁钱,以祝新年吉祥平安、长命百岁。初二为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初三起亲友、邻居互相拜年。

    那时候的拜年交通没现在这么方便,外出拜年都是带着大包小包步行,累了就在路边歇歇,不知为什么,总不觉得累。亲戚远的,天刚亮,大人就叫起床了,早早起来梳洗打扮,穿上新衣服,带上礼品,至今还记得正常是大京果、桃酥之类,根本没有今天什么脑白金之类的。那时的人挺满足的,似乎不在乎这些东西,只要有人来拜年了,拿出家里最好的最多的菜来招待,忙得乐呵呵的,遇到条件好的亲戚临走还有5块钱的压岁钱,这是我们孩子去拜年的最大的希望,也是最大的乐趣,根本不像现在孩子的压岁钱几乎都是以千为单位。

    正月初-热闹非凡。不过热闹的同时大人们也不时警告我们这一天忌动刀、斧、剪之类器物,忌挑水、下地做活,忌借火种、讨债、做针线活,忌板凳倒地、杀生、啼哭和说不吉利的语言。为防止不懂事的孩子们犯忌,许多家长早晨待孩子起床后,用准备好的包谷壳或树叶子之类的东西,在孩子的嘴巴上擦揩一通,且边擦边说:“娃儿的嘴巴是屁股,今天若说了不吉祥的话,只当是‘放屁’,不算是犯忌讳。”另外,因远古传说中把正月初-定为鸡的生日、初二是狗的生日、初三是猪的生日、初四是羊的生日、初五是牛的生日、初六是马的生日、初七是人的生日。故毕节人春节忌讳初-杀鸡、初二杀狗、初三杀猪、初四杀羊、初五杀牛、初六杀马、初七家长打娃儿。

    正月初-这一天,拜年的人们无论走到哪-家,主人都要请吃汤圆,且-人-碗每碗十二个,意为团团圆圆、月月进宝。并普遍认为,正月初-是年头,正月十五是年尾。年头为小年,年尾称大年。过年过到初十以后,为迎接“大年”的到来,正月十三日起要出龙队舞龙灯。龙灯队伍由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组成,介时龙队舞着神龙、烧着火花,在密集的鞭炮声和拥挤的接龙或看热闹的人群中狂舞腾旋,以无畏的雄姿闹春贺年。龙队所过之处,几乎是家家户户设置香案、摆放祭品、燃放鞭炮、作揖打躬地迎接“神龙”。龙队在一阵招财进宝、避邪消灾的吆喝声中精采地狂舞完毕,临走时请龙的主人家要发给红包、赠予香烛、燃放鞭炮以示感谢和欢送“神龙”。

    据毕节的朋友说,从古至今每当毕节城内神龙狂舞之时,大鼓小鼓大锣小锣齐敲共击响声震天,喧天的锣鼓声中龙逐火珠旌旗飘扬,场面慰为壮观,是毕节人在整个春节过程中,规模最大、场景最为激烈与欢快的时刻。到了正月十五,绝大多数人家门前悬挂灯笼红光闪亮,年景好的时候,官府会出资或集资举办灯会配合舞龙恭祝新年。介时各式各样的灯笼,精致美妙,烛光闪烁,灯上景物栩栩如生,美不胜收盛况空前,至此将整个毕节的春节活动推向了最后的高潮。

    如今的黔西北大地早己今非昔比,经过23年的拼搏奋斗,实现了综合经济实力从全省排名末位到位居前列的飞跃,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解决温饱的跨越,实现了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可喜变化,实现了人口从快速增长到逐年明显下降的良好转变。销地设市又让毕节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这是转型期的中国,这是成长中的我们。我们不仅走在雪地上,也走在时间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走在雪地上,走在时间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cu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