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突遇同一件事,有的人大呼小叫、一惊一乍,有的人则表现得截然不同,显得平静似水,为什么反应差别如此之大?
例如一件常事:上班早高峰遇堵车,有人想到很可能因此迟到,于是怒骂交通状况,甚至会咒骂司机甚至乱穿马路的行人,因为这次迟到影响到Ta在公司里的完美数据,涉及到月全勤或年全勤绩效,甚至影响到优秀员工评定,关系到荣誉和收入。另一些人则不然,堵车导致迟到,的确影响了Ta的荣誉和部分收入,但影响不大,这些荣誉收入或有或无对改变人生命运起不了决定作用,并非多了这份收入便能提升一个消费级别,况且对此反应强烈也解决不了堵车问题。
前面直行的车辆占据了右转道,影响了我们右转行进;排长队前面有人想插队,耽误我们更多的等待时间;在宁静的环境中旁人手机铃音突然响起,使我们受到惊吓。生活中常有他人行为不如己意,有人会为此愤怒不已,甚至情绪失控,好像别人的生活都一帆风顺,只有Ta的生活糟糕至极。
有网友曾总结过反应过激,情绪不好的三大原因:
1 格局小,看不惯人与事越来越多
2 把自己看得太重,总把自己太当回事
3 想要的太多,人的欲望无穷尽,根本不可能一一满足
笔者认为人们应激反应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其成长环境,人在成长中经历过一系列特殊事件,使Ta的观念产生改变,有些观念是正确的,有些观念是错误的,即便Ta持有错误观念,因并不大大影响到学习、工作、社交、生活,所以Ta本人并未在意,甚至不自知,久而久之这些错误观念损害心理健康,Ta应对压力、焦虑、惶恐不安的神经反应基线亦与常人不同。
应激反应程度基于怎样面对意料之外的无常,主要由如下几条观念决定人对不确定性的态度:
1 过于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尤其在面对失败时
2 物质与面子上每份必争
3 对“浪费”时间、精力、金钱事件的排斥程度
有些应激反应过度是因为含有历史记忆情绪,类似心锚效应。我们看待熟人与陌生人不同,是因为我们很容易给周边熟悉的人贴上各种标签:信赖、忠诚、智慧、热情、幽默、浪漫、谨慎、腼腆、固执、孤独、自私、冷漠、贪婪、厌恶、反叛、虚伪、傲慢、冷酷、恶毒等,与标签对应人再次接触时,不免转换成亲近靠近或嫌弃排斥的心态,做出的反应自然而然带有偏见,当我们带有偏见时,再次遇到某不快的相同事件可能直接怒不可竭,或者听到反感的人声音乃至相同口音说话方式就烦躁。
有些反应过度则来自于两种认知上的错误:
一种是痴迷于某种恒久不变的结果,试图永远保持某种状态,紧抓毫无变化不放:一直快乐的好心情,从此再不愁没钱花,永远漂亮受宠爱,像是要永留青春一样去对抗自然规律。这类人有一套长年累月形成的刻板标准:哪些行为是健康的哪些行为是有害的,哪些是节约哪些是浪费,哪些是舒服哪些是痛苦,久而久之对生活中各项事物强烈的分别心出来了,对某种感觉情绪持续关注与排斥,挑剔好的,排斥坏的,好的方面过度执着与贪爱,害怕失去,认知中极其偏执,无法接受顺应当下的变化,排斥抗拒二元对立中的一面,差别心越强烈排斥反应越严重。犹如一位时刻担忧孩子成长遇挫的母亲,过度守护着孩子,导致人固着于此,苛求自己苛求他人,一旦这种持久被打破或有征兆苗头则一点就炸,大发雷霆,抗争威胁到Ta“恒久不变”的事物。为了保持这种不变,Ta在生活上时刻神经紧绷,小心翼翼,犹如头悬一把达摩克利斯剑,稍有不慎便会掉落。
另一种违背了心理学家埃利斯的非理性信念:假如发生的事情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期待的,那么它将是糟糕至极很可怕的,事情应该是自己所喜欢和期待的样子,总有个绝对化标准衡量一切事物。譬如文章开头堵车,本身是件极其平常的事,因堵车发生在Ta身上,Ta认为堵车极其可怕糟糕,可能因此赶火车飞机误点,貌似能影响到Ta的命运,因此出现咒骂等过激反应。又如某人注重健康保养,无任何恶习,却查出癌症,于是Ta怨天尤人,哀叹命运如此不公,身边人一个个任性放纵均未得病,Ta怎么这么倒霉。这类人有安全感标准,一旦打破预先设想的标准则极其不安。患病当然难受,应对方式是去医院看病治疗,而不是追究为什么这么不幸,好像世上得病的全该是陌生人;我们不该犯错,犯错被人知道极其丢脸,一定要想办法掩盖过去,保持永不犯错的样子;小孩子就该听大人话,不管长辈是否正确。一旦出现厌恶非预期事件便心神不定,陷入到想办法去控制根本不可能掌控的事物的境地,且无法自控摆脱,大脑中回荡着务必要消灭这种不如意的声音:一定要做什么使事件发展成XXX,一定要做什么避免事物发展成XXX。生活中大大小小事情无可避免会出现不尽人意,想要为事事如意而努力奋斗难于登天,久而久之不如意的事越积越多,人处在一个心情低谷,随时静候着刺激爆发。
成长环境特殊事件 -> 历史情绪/认知错误-> 应激反应过度
应激反应更进一步,即与各心理症状挂钩。网络聊天工具上别人无意中说一句可能冒犯到Ta的话,Ta反驳七八句连珠带炮。警戒距离比一般人大,Ta在食堂独自进餐时,相隔几米座位上突然来人Ta会不自觉地瞧下。他们在生活中时常抱怨不满,不自知地设立许多“理想”标准,一旦标准线遭破坏则脑神经开始绷紧:习惯按时睡觉,保障睡眠时间,过了时间点还没躺下来则极度惶恐不安;手机与电脑桌面时刻清理,不容任何无用杂项占资源;做错某事想方设法隐瞒,绝不能让周边人知道Ta会犯错。总之Ta一定要打造出自认为“完美理想”的形象。
这类心理症状产生的原因:
1 为了自我满足,陷入无尽贪婪追求中
2 太执着于得到,恐惧失去
3 执于自我幻想的标准,拿理想的自己来苛求现实的自己
那些遇事显得平静如水的“高僧”,并非内心毫无波澜,可能是他们不关心不在意,可能他们在意也觉得没什么,对生活影响不大,心放宽到不危及性命的事全是小事。
每当外界刺激来临之时,我们先思考:别人的行为可控吗?我们愤怒不满又能改变多少来减少损失?如果我们出面当场干预会不会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在其中,导致损失更大?想想事情最坏的结果怎样?承受得住最坏结果便无大事。最关键一点:如果我们焦虑愤怒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只剩下自伤身心,又何必图一时爽快苦了自己还让别人看笑话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