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社群运营工作中,面对一些计划外的变数,夹杂一些方向迷茫、自我怀疑的因素,我觉得情绪有点低落。当我把这种失落感跟朋友们分享,得到了两种回应:
第一种是:你加油,挺过去!
我会很振奋,但同时有种硬着头皮也要上的焦虑感。
第二种是:我会陪着你,不要有太大压力。
当我看到这句话,那瞬间我眼眶湿润,像中枪一样,被这贴心又温暖的话精准安慰。
我开始思考,为什么第二种回应能真正带给我安慰和力量呢?
因为,痛苦被理解的共情提供给人的力量,远比成就被看到,要重要得多。
人在低谷时,最让自己不适的,其实不是事情本身没做好,而是感受到了孤独,以及孤独感带来的不知所措。
此时,如果有人能理解你的感受,愿意陪伴你渡过这段日子,这种感觉,难道不比吃下一颗棉花糖更酥软吗?
1.陪伴,是最奢侈的礼物
这句话很有名,尤其适合生活在深圳的人。
一线大城市带给每个背井离乡的外地人的,除了工作机会,还有孤独感。
此时,陪伴是刚需。
毕竟,住在每平米均价7万元的深圳,连呼吸都在消费的每一个现代人,时间和精力都是精贵的。
因为时间和精力,都能变现。
所以,对一个人至高的表达关怀和爱,就是陪伴。
你爱你的孩子,那就投入时间和关注,陪着他滑滑梯、涂鸦、玩一遍你就腻歪,但他玩十遍都乐此不疲的无聊游戏;
你爱你的父母,那就接纳父母对我们生活、工作的不理解时的困惑和唠叨,陪伴正在老去的他们,也只有在长期的陪伴中,你也才有机会重塑他们的思维,彼此更理解。
你爱你的伴侣,那就更应该陪伴他们了。
而你不觉得“伴侣”这个词很有趣吗?拆解起来,字面就是“陪伴的同伴”的意思。
2.社群的底层需求是相互陪伴,共同成事
从上家公司辞职以来,我的时间和精力一部分献给了社群运营。
最开始,我对”社群“这个概念是模糊的。我理解的,是人群+价值,就和商业的本质一样。
上半年,我搬倒了香港,在这里开始新工作,也逐渐融入新城市的生活。虽然只是一关之隔,香港也有家人、孩子,但其实大部分亲人、朋友还留在关口那边。
对香港生活新节奏的新鲜劲还未完全适应时,已经开始怀念住在深圳的日子。
因为暂时来说,语言、文字、文化、意识并未完全融入,在新城市的朋友圈也仍未成形。
孤独感可能与文化有关,香港人对待陌生人是很有礼貌的距离感,尽量不打扰别人,在外也常展现出拒人千里的疏离感表情。
于是我在新城市的失落感时不时袭来,表现在:
一个人去吃饭,找不到同伴时;
参加幼稚园家长学堂活动,坐在一堆有说有笑的本地家长中间,突然发现自己的广东话撇脚到没法完全融入时;
在健身会所参加莱美团操,按照在深圳的习惯,想跟旁边小伙伴击掌,举起手发现没人回应又赶紧悻悻然放下时。
这时,我庆幸的是,此时加入了不少自己感兴趣的社群:写作、演讲、社群运营、个人成长、运动……通过社群的链接,参与线上、线下活动,我获得了信息、干货分享;不仅如此,也因为社群的链接认识了很多小伙伴。
在社群活动中,我获得了友谊,也满足了我与人交往的需求。
那也说明,社群不仅对我,而且对不少人来讲,在这个信仰迷失、孤独感泛滥的现代社会,社群简直就是世外桃源般的庇护所。
李叫兽曾说:““社群”的本质就是:聚集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
就像:一个小区的大妈,为了备战社区的广场舞大赛,可以凝聚一帮人,不舍昼夜练习广场舞;
此时,我也深刻认为,其实社群的存在,不仅是流量、产品、服务、干货,还有情感认同和归宿。
再上升一点,其实,社群的底层需求就是,就是相互陪伴,共同成事。
网友评论